□ 兰风
古代人们有正月十五“走桥”的习俗,也叫“走百病”。明代诗人周用在《走百病行》一诗中写道:“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佳节时,京城内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盛况,以及妇女们相约出行、“走百病”以求健康的习俗。
“走百病”,又称“游百病”“散百病”,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期间的一种独特习俗。据典籍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健康的祈求与对疾病的避忌。在古人看来,元宵节是阳气回升、万物复苏的时刻,此时出游,尤其是走过桥梁,能够驱散一年的晦气与疾病,带来健康与吉祥。因此,每到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扶老携幼,走出家门,踏上“走百病”的旅程。
而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更是对“走百病”这一习俗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与描述,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一古老风俗的深厚底蕴:“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如此。”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妇女们群游祈福的场景,还揭示了走桥度厄这一习俗的具体内涵。人们相信,走过桥梁能够跨越困境、渡过难关,从而迎来新一年的平安与顺遂。
清代潘荣陛编撰的杂记《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走桥摸钉》记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百病。”“走百病”的习俗不仅在北京地区盛行,还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据河南《郏县志》载:“元宵庆灯节,老幼有病者各诣石龟灸之。若本地有河桥,则相与过桥。无则共攒木板搭数丈高,名曰天桥,男女咸集过之,谓之走百病。”
“走百病”的过程中,人们还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有的人会在桥上放下一只纸船,寄托自己的心愿,让它随着水流远去;有的人则会在桥上挂上一盏灯笼,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欢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走百病”的习俗或许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许多地方,这一习俗仍然得以保留与传承。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仍会相约出游、走桥度厄,祈求新一年的平安与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