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学“痛点”变成专业“生长点”

王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深入武宁永修两地输出课题研究成果
浔阳晚报 2025年05月01日

  活动现场。

  本报讯(王芳  顾芬  文/摄)近日,九江市王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以省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九年级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为依托,携研究成果深入武宁、永修两地,通过“课例+讲座+研讨”三维教研模式,为教师作业设计提供实践范例,推动“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创新。

  4月15日,首站活动在武宁县第一中学拉开帷幕,聚焦论证力量与作业设计。

  武宁县第一中学彭玲老师执教九年级研讨课《议论文论证的力量——论据的选择与运用》。她创造性地设计“生活点兵”“文本铸剑”“笔端用兵”三个环节串联教学,精准破解学生议论文写作难题。整堂课以社交媒体争议案例导入,引导学生辨析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结合学考语文真题强化“一致性、典型性、真实性、丰富性、时代性”标准;引导学生为“逆境是否利于成长”补写论据,并设计“基础层梳理观点、提高层撰写提纲、拓展层辩证写作”的分层作业。

  九江实验中学潘萍萍老师作《分层·情境·融合——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专题报告。她基于课题组阶段性成果——“单元复习作业”(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级《语文作业本》),系统阐释如何设计分层作业、跨学科情境任务链设计及动态学情追踪,并现场展示了自己真实有效的作业设计和学生的各类作业成果,为教师提供适配性方案。

  九江一中徐鸿沄老师以《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为题开展专题讲座。她紧扣彭玲老师“小作业”撬动“大变革”的实践逻辑,系统梳理作业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剖析“概念研究”“设计要求”“课程标准”“语言规范”“参考答案”五大核心维度,结合具体可操作性标准及真实典型案例(如试卷命题、分层作业设计),构建起参训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认知,又依托自身命题或作业设计过程中的多次修订,实证了细节优化对教学改革与“双减”落地的推动作用。

  4月22日,第二站活动在永修外国语学校举行,教师们探索写作传承与教研闭环。

  永修县外国语学校易慧琴老师执教《“朝花夕拾”——跟着大师学写作》一课,带领学生对比《朝花夕拾》不同篇目的选材与语言特征,指导学生跟着大师学文章选材与写景,明确选材需丰富、真实且典型,把握写景要关注细节,抓住景物特征,又符合人物心理。学生现场仿写并生成个性化写作指南。

  九江实验中学顾芬老师作《预习·课堂·复习——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设计的“闭环思维”》专题讲座。她在讲座中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三阶作业闭环”提升教学效能。闭环思维强调将预习、课堂、复习作业视为有机整体。其中预习作业作为“导航仪”,需轻量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作业充当“训练场”,通过分层任务实现即时反馈;复习作业成为“加固剂”,以项目化设计促进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讲座强调作业设计需紧扣课标,实行“教学—作业—反馈”联动机制,形成“目标链→行动链→反馈链”的闭环。

  九江市同文中学庹艺老师作《源于教研 归于实践——浅谈课题研究对教学的引导和启发》专题讲座。她系统探讨了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聚焦作业设计与答题规范两大核心。作业设计应从机械训练转向素养培育,以任务群为导向实现“教学—作业”一体化:同时倡导教师从“经验型”升级为“研究型”,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专业力,平衡“亲和力”与“学术性”;并针对学生答题笼统、片面等问题,提出“准确选词—多角度分析—逻辑提炼”三步法,借助“答题角度思维导图”等工具培养审题能力。讲座强调,教研应回归教学本质,通过系统化作业设计和科学答题训练,实现“减量提质”目标。

  两次活动吸引两地教师200余人参加,研讨环节围绕“数字化资源适配性”“作业如何减量提质”“课题研究怎样搜集资料”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索从教育教学“痛点”到专业发展“生长点”的转化路径。

  课题主持人王芳表示,课题组将依托“江西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系统推进课题研究,推广九年级数字化复习作业资源,构建“研用一体”的教研生态,赋能语文课堂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