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杏林聚名医 守正创新传国粹

九江首届中医药名师论坛圆满举办

浔阳晚报 2025年06月25日

  □ 朱守敏  记者  谈思宏

  夏木荫浓映浔阳,岐黄生辉启新篇。6月20日,一场凝聚中医药智慧的夏日盛会在九江正德堂中医馆拉开帷幕——由浔阳晚报《中医周刊》与九江市传统医药促进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医药名师论坛座谈会如期举行。《浔阳晚报》历届读者票选的名老中医代表们齐聚一堂,市卫健委、市监局产业链办公室、市文化传媒集团等相关负责人共赴这场夏日之约,于长江之畔共商杏林传承创新之道,为九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描绘时代新篇。

  立足深厚底蕴  凝聚发展共识

  论坛在九江市传统医药促进会会长周水金阐述“九江于中医药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中拉开帷幕。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杏林”的发源地。“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隐居庐山,悬壶济世,以种植杏树作为医资,造就了“百里杏林”,自此“杏林”成为中医药行业的文化符号。

  九江市传统医药促进会名誉会长马年青在发言中提出,九江拥有得天独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丰富资源,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动九江中医药事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传统医药促进会将着力完善自身功能,未来计划出版专业刊物、建立权威专家库等,矢志践行中国中医看江西,江西中医看九江的使命,助力中医药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名医智慧碰撞  直面机遇挑战

  论坛上,名老中医们围绕中医药传承的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在坚守根本精髓的同时,积极拥抱时代变革,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与会老中医们分享了毕生积累的独特学术思想与宝贵临证经验,并针对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九江乃至更广泛区域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真知灼见。曹义斌医师坦言,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似乎遭遇瓶颈,但坚信随着国家复兴崛起,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黄问淼医师则以辩证眼光看待现状,指出中医药事业遇到的困难越大,蕴含的机遇也越大;吴崇域医师呼吁,要完善医保制度设计,制度保障是关键,要良医配好药;黄修武医师提出,传统医药促进会需明确核心目的与意义,切实为行业同仁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名老中医们畅所欲言,交流互鉴,为九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凝聚智慧。

  汇聚思想之光  服务人民健康

  本报2013年发起第一届“读者寻找名老中医”为社会义诊活动,连续8届先后由读者推荐、评选出70余位名老中医。这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活动,更是一场场连接民心与仁术的温暖奔赴。《中医周刊》专版自2016年1月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宣传国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如今已坚守了9年多,出刊448期。本报《中医周刊》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宣传渠道,通过进社区、入校园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我们计划联合促进会组织名老中医进社区坐诊,开展中医养生讲座,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打破大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壁垒。”宣传与基层服务结合是推动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抓手,未来将以更丰富的形式助力中医药文化普及,让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

  与会专家高度肯定浔阳晚报《中医周刊》的坚守与九江市传统医药促进会搭建的交流平台,认为论坛的思想碰撞进一步巩固了中医药在守护健康、服务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大家一致表示,传承与创新的落脚点在于服务民生,唯有持续汇聚智慧,才能释放中医药服务社会的潜能,让古老智慧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实现中医药事业的生生不息。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九江在系统推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为汇聚行业智慧、绘就发展蓝图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