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江中秋文化

  □ 崔若林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一年中每季的3个月和每月的3个10天,分别称为孟、仲、季。因为农历八月是秋的正中,所以称“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仲秋节”或“中秋节”。这时因为月色倍明于常时,故又称为“月夕”。中秋之夜,月亮看起来显得又圆又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旅居的人,自然会想到与家人的团聚,因此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赣北九江,一年之中传统的三大节日是“五、八、腊”。“五”,端午节(五月初五),“八”,中秋节(八月十五);“腊”,腊月(过节——春节)。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中秋之际,九江各地流传着许多有关中秋节及月亮的神话传说,一说月中有嫦娥,是夏朝后羿之妻姮娥窃食长生不老之药后成仙奔月;一说吴刚因学仙时犯了错误,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但每砍一斧下去,斧头刚提起来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这株桂树非常奇特,亦名娑罗树。又说月中有广寒宫,是嫦娥居住的地方;月中还有杵灵药的玉兔及唐明皇曾梦游过月宫等等。节日期间,九江各地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品桂、游塔、摸秋叠瓦砾塔等多姿多彩、连贯古今的习俗,满满的都是文化元素,构成别具一格的九江地域特点的中秋文化。

  据《九江府志》载:“中秋人家月饼,具紫菱香藕,佐以斛,相为玩月……”中秋之夜,各地均有“赏月”遗风,家家均摆香案、方桌,置月宫符像,陈设月饼,时令水果紫菱、石榴、栗子及糖果等食品,当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清丽柔和的银辉光色,洒向人间,人们即毕恭毕敬地斟茶供月,焚香鸣爆,打躬作揖,然合家老幼围桌而坐,观赏团圆月,对月吃饼品茗沽酒,共乐天伦。此时,人们无不感到心旷神怡,遐想联翩,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许多有着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星子(今庐山市)等地当夜“剖瓜赏月,友以月饼相馈”;今仍以月饼、瓜果、香茶等赏月,饼有荤酥、简酥、发酥等。旧时赏月时各地还忌儿童用手指月亮,俗传月姐害羞,指了她会生气割你的耳朵。在九江城区,中秋之日下午,市民多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游览能仁古寺,观大胜宝塔。有关游宝塔的风习,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带着香烛敬菩萨。老人家青头发,后生子有财发,堂客们生个胖娃娃,小妹子找个好人家”,游塔的主旨可见一斑。晚上,剧院、戏班隆重上演《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和《八月中秋》等有关剧目直至深夜,以示人间天上共度佳节。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袭下来。史载:每到中秋,九江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一些心灵手巧的制饼者常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刻印在月饼上。中秋月饼,不仅是祭月供品,同时又是节日中的传统礼品,人们则以月饼馈赠亲友、师长。永修等地,当年准备迎娶的男方,中秋节必备厚礼送于女方家,其中当有“爷娘饼”。“爷娘饼”每个重达二三斤,其制作讲究,蕴含着男方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中秋节的到来,正值丰收之月,禾谷新熟,农事稍闲,是人们阖家团圆庆贺丰收,“把酒话桑麻”的日子。九江各地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节前碾磨新米,捣糍粑,做发粑米糕、米粉丸等,以供中秋节食用,谓之“赏新”。邻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分享丰收成果。诸多粑食中,糍粑尤具地方特色,此种粑制作取用当地出产的优质糯米,用木甑蒸熟放入木桶或石臼里用木棒反复捣糊,直至不见饭粒、粘性如泥后,用湿布包裹搓成团团即成,寓意团团圆圆;发粑、发糕有麦发粑、米发粑两种,即用麦、米磨粉和水调和,加入粑粬使之发酵蒸熟。吃发粑意为大旺大发。吃米糕意为“年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瑞昌濒临赤湖,赤湖早年盛产螃蟹、龙虾,瑞昌人在中秋节时有蒸螃蟹、烧龙虾吃的习俗,称之中秋“螃蟹席”。螃蟹美味,可吃螃蟹却是一门精细活,剪刀和牙签都是工具,剪刀用来挑壳,牙签用来挑肉。湖口大闸蟹,因大、肥、鲜甜而闻名于世,且历史悠久,中秋期间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自醉高台”。宋代九江人岳珂说:“九江霜蟹比他处墨,膏凝溢,名冠食谱”,他有《螃蟹》诗:“无肠公子郭索君,横行湖海剑戟群。紫髯绿壳琥珀髓,以不辜负夸将军……”他还将螃蟹作为地方特产送给友人。朱子弟子都昌的曹彦约亦有诗云:“暮年秋色恋江乡,酒熟鱼肥蟹著黄”。老年的曹彦约十分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还有家乡的特产螃蟹。

  “八月桂花遍地香”,品桂是九江中秋习俗中的内容之一。这与桂花在人们意识中的吉祥寓义有关。古人称科举高中为“月中折桂”“步蟾宫”;子孙仕途通达、尊荣显贵为“兰桂齐芳”。九江桂树多。唐代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曾赋诗《庐山桂》:“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宋代文学家周紫芝晚年隐居九江,当他看到处处有桂树、处处闻花香时,甚为惊奇,欣然写道:“九江木犀甚富,而香亦奇绝”,并有《赋木犀》诗3首(注:木犀即桂花)。桂花除观赏外,九江人还善将桂花用糖加工,腌制成食品的香料,做成桂花酥糖、桂花茶饼、桂花汤圆、桂花米糕等,吃起来香甜可口、清爽不腻。其中有赞九江桂花茶饼的《竹枝词》:“桂花茶饼动京华,工艺高超第一家。《新旧唐书》忘记载,当年曾受贵妃夸。”武宁人善酿制桂花露低度酒。修水的什锦茶料中必有桂花。所以,九江人在中秋时兴喝桂花酒,饮桂花茶,吃桂花糕,做桂花汤圆等。妇女们则多喜在发间插支桂花,香生衣袂,最风趣。不少家庭在室内器皿中插支桂花,满室生香,平添几分佳节气氛。

  九江各地还相传中秋夜月宫仙子降临下界,洒甘露于人间,普天下人可共享沾有甘露的瓜果菜蔬,于是人们结伴相邀至郊外瓜园菜地寻找带露瓜果,谓之“摸秋”。青年人多选择情人家的瓜地,若摸到并蒂瓜果,则是喜兆。孩子们则尽情摘食,唯独此夜,无“偷摸”之嫌。中秋节也是一个祈子节,旧时流传关于中秋祈子的诗:“送子中秋纪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其义为:“好事者令幼孩戏窃倭瓜入新婚者之房,纳入被中。或以子母芋泥水淋漓,沾濡床褥”。另外“八月十五日,女归宁”。“归宁”就是女子出嫁以后,回到家乡去看父母,但在这一天又必须返回丈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之夜,不仅大人有众多活动,少年儿童也不乏许多喜庆游戏,如烧瓦灯、叠瓦砾塔、拖磨等。彭泽等地儿童搜集破砖碎瓦,叠成宝塔,内点火烛,通体光明,名曰“拜月塔”。湖口小孩会三五成群找来许多砖块搭宝塔,用黄草燃烧,亦拜月亮。九江城区的孩子同样嬉戏码瓦砾塔。正如邰绍周先生在《中秋节的瓦砾塔》中的描述:“在九江,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风俗,即每年快到中秋节的时候,未成年的孩子就到处搜捡破碎的瓦片,然后层层堆码叠成一个人高的内空外圆、下大上小的瓦砾塔。到了中秋节之夜,在瓦砾塔中点亮蜡烛,那摇曳烛光透过瓦砾中间的洞眼在人们眼中晃动,并与天上金黄的明月交相辉映。那特殊的氛围,总是会勾起人的许多遐想,令人仿佛置身在神话世界之中。那时,我们常常是围着瓦砾塔,唱起从老奶奶那里学来的童谣:天上月光光,地上塔光光,照着我的小宝宝,一觉睡到大天光。不过,儿时的中秋夜晚,我们可从来也不愿意去睡觉,往往是等大人一催再催,有时甚至是被揪着耳朵,才会很不乐意地爬上床去的。”都昌有铲缸瓦片、烧太平窑等习俗。一些地方的儿童会在中秋夜找来半边磨石,以绳系住,在稻场、街上拖跑,隆隆之声远处可闻,谓之“拖磨”。

  谚语、歌谣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结和反映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或快乐。九江民间亦有不少与中秋相关的谚语,如“吃了端午粽,棉衣往上送;吃了中秋粑,棉衣往下拉”,意指中秋节一过,天气渐凉,即要将收藏的棉衣拿出来备用。“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即以此夜之晴雨以占来年“上元”之阴晴;上元,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意为中秋夜晚有云遮月,次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必定有雨。“中秋有雨冬至晴”指八月十五日的天气过程与冬至的天气有关。都昌俚语“吃嘚中秋酒,夜工不离手”,意为中秋过后,女人会更忙碌,为备冬衣,每每做针线到深夜,又称“做夜工”;也说:“过了八月中,女人只有梳头做饭工”。“年怕中秋,月怕半”,意为每月过了一半就快结束,一年中过了中秋一晃就到年关了,旧社会的穷人怕过年,因为过年要花钱,手头没钱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地快。从而产生着急的心情。

  中秋之夜,浔阳、濂溪、柴桑区一带小孩兴传唱童谣:“月亮弯弯,像只小船,撑到江里,载金载银”“月亮公公跟我走,我在湖口卖刷帚。剃头刀儿割韭菜,萝卜丝儿下夜酒”。永修等地还有《月亮弯弯弯上天》等儿歌。

  “无有诗人不赏月,姮娥常为诗人吟”。咏月活动让中秋诗意化了。古往今来,过往九江的官吏、文人及九江本地作者,有关吟咏中秋的诗词文章,不知凡几,在这里只能择其一鳞半甲:明代九江知府童潮有“百尺庾公楼,凉生桂殿秋。不须凌玉宇,即此广寒游”“两钟秋月高,一碧湖光渺,兔魄漾波心,桂香飘树杪”等诗句。修水文人胡正洪《楼前夜月》:“听月楼高空有名,惟留皓月照江城。碾空常夜金轮转,捣药长年玉杵鸣。蟾阙香飘丹桂馥,广寒乐奏韵笙清。等闲闾阖开宫殿,会听姮娥载笑声。”当代诗人李华白适逢中秋参加庐山诗会时作诗:“名山开胜会,佳节度佳期。齐赏匡庐月,同吟牯岭诗。九州歌盛世,四海结新知,一读《老人乐》,天涯共此时。”濂溪区的《濂溪》所载《中秋望月》诗:“八月中秋满月轮,嫦娥抱兔望凡尘。人间今比天堂好,后悔当年一气奔。”以比拟的诗句,表述了人间要比天堂好,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人民生活一年好一年的情景。

  自宋苏轼《虔州八景图》说之后,各地争相命名和沿用八景,加之名人逸士、韵客作家好游奇山异水,又多为其谱词题诗,因而八景之风流传尤甚。古时九江各邑亦有八景风光,且入典入诗,记录了一时一地之盛,成为当地的徽记,给人们增添无穷的逸兴和遐想。九江各地古八景中,与中秋、明月相关的比比皆是:如江洲的庾楼明月、永修的莲州夜月、湖口的双钟月色、瑞昌的仙桥晚照、武宁的鹤桥明月、彭泽的仁矶钓月、修水的长湖秋月等等。

  九江中秋文化,在漫长岁月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历史意识和民众认同。作为九江人共有的精神财富,积淀了合理的文化内涵,深深铭刻在九江人的心灵深处。令人赏心悦目的节日活动,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这些传统的中秋文化,都是经千载而不辍,历久而弥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方志
   第07版:浔阳楼
   第08版:家庭
九江中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