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朝兰
北方把巷子叫胡同,岁月在很长很旧的胡同里穿越,南方把胡同叫巷子,光阴在巷子里演绎着人情世故。它们在季节的尽头,在岁末年关以无声的姿势诉说着一个个很远很远又很近很近的故事。它们是城市建筑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恬淡的图画。
我就是在江南小城中的巷子里长大的,记得巷子都很窄,都是石板路。两边人家门对门,推门进去里面很大,大到红、白喜事可以摆酒席。青石板结霜很滑,青苔不慌不忙地,爬上了砖瓦祠堂。若一夜小雨滴答滴答,流水便从墙角的缝隙里垂落。在黑影中,述说着烟火人家的故事。黄昏降临,归鸟在晚霞里添上一抹痕迹,飞回各家的鸟窝,还余兴未尽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惹得好些小孩都想爬鸟窝取鸟蛋。最喜欢夏天的晚上,家家都搬出泛红的竹床,我们睡在竹床上望着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月光倾洒进来,照亮了小巷,照着大叔婶子们拖着竹履的脚步声敲打着石板,奏着清脆和谐的乐章行走在小巷,在夜色里,给陈旧的古巷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也不知是记错了没,小巷是没有正门的,高高低低的檐廊下为了出入方便所留的角门也大多残破斑驳。木头门板的角落里长着不知名的灰白色菌菇,青石板未铺到的泥地上长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这里的门大多是不锁的,只是象征性地装了个几乎不会用上的门闩,住在这里的都是祖辈相依的老邻居,谁都不用提防谁。最诱人的是矮墙上留的后窗飘浓郁的香气引到巷子里,油渍顺着窗角流下来,馋得猫猫狗狗围着墙直转悠。大人端着碗可随意进出别人家尝鲜品味,小孩只能干瞪眼。记忆中的小巷现在就是满满的乡愁。
而北京的胡同基本上集中在二三环之内。最有名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胡同现在就纯商业街。国子监胡同里的“国子监”那是古代全国最高学府,这里培养了无数的国家栋梁。历代的很多状元、探花、榜眼都曾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聆听谆谆教诲。带孩子去“国子监”感受下历史与文化的交汇。似乎能听到历史在耳边细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学子共叙智慧之道。而北京史家胡同给我的感受最深,史家胡同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这里名人荟聚,才俊齐集。史家胡同曾居住过许多历史和现代的名人。从东四大街进史家胡同,胡同囗53号就是邓颖超当年的住宅。往里走能看看到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李天佑、于光远、臧克家、袁也烈、刘文辉、乔冠华、史树清、华国锋这些人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足迹。还有好多名人我记不住。所以去史家胡同一定要去史家胡同博物馆,在那里你能知道很多历史故事。
胡同也好,巷子也好,是人海茫茫中的一道避风港,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方洞天幽境,也是远走他乡离人的乡愁。老武宁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曾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古街巷和古井等历史文化遗产。武宁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历史上许多名人如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都曾在此游过的老县城已沉入庐山西海几十年了。我的故乡,我生长的小巷永远在庐山西海底守护两岸万物。老县城小巷中度过的快乐时光永远在我的脑海中留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