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立足素养 知行合一

——从“绿色命题”看江西省2025年地理学考卷的育人导向
浔阳晚报 2025年06月26日

  刘娟 九江市濂溪区新港中学教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九江市教科所初中地理中心教研组成员;长期参与省、市级学科命题,出版多部省学考教辅用书;深耕一线地理教育近30年,先后担任省、市、县各级比赛活动评委。

  □ 濂溪区新港中学  刘娟

  江西省2025年地理学考卷体现了新时代的育人价值和义务教育地理课标(2022年)思想,凝聚着命题者的学科理念和人文关怀。

  一、试题选材凸显育人价值

  试题选材体现时代主题,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考生用“地理眼”看世界,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关注中国、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选择题第五题组创设了一个生活化情境,以武汉市一份中期天气预报为载体,引导阅读大气冷热、风雨等气象要素,认识天气对我们衣食住行等的影响。

  关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选择题第三题组以中吉乌铁路为试题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从知识、能力角度依次考查了如辨识区域位置、描述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和认识区域联系等内容。而更深层次的是渗透家国情怀,整整延宕了27年的中吉乌铁路在今年正式实施,拉开了中国——中西亚经济走廊的大幕!

  关注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任务非常艰巨。选择题第四题组围绕定日地震设置问题,要求从地理角度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理解为守护美好家园,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观念,是试题向考生传递的正能量。

  关注家乡的发展。江西省是我们情之所依,心之所系的根。试卷在图文资料中引领考生感悟鄱阳湖湿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探索人地和谐发展的途径,从中折射出考生们的自然观、发展观和价值观。

  二、考查方式坚持知识为基、能力为重

  基础知识是基石。试卷知识点覆盖面广,地球和地图部分,考查了经纬线的判读、地球公转的意义等;在地球的表层部分,考查了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地震的发生机制、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等;在认识世界部分,涉及了极地地区环境、中国与中西亚的交通联系、日本工业发展、澳大利亚锂矿开发和西班牙旅游业发展等;在认识中国部分,覆盖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从地质灾害、农业生产、传统民居、地方文化、沙漠治理、家乡发展等多维度切入。

  基础知识只是载体,能力考查是重点。全卷选择题七组,综合题四组,皆配有示意图、区域图、数据统计图或景观图等多类型的地理图像,丰富的图像资料充实了试卷,体现了地理学科性质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充满了浓厚的地理学科特色。

  三、考查目标指向地理核心素养

  “情境—任务”共构的试题指向了地理核心素养。试题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为背景,小尺度有鄱阳湖、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和长白山密林深处的某古村;中等尺度有武汉市、青藏高原;大尺度有国家和地区,再大的尺度便是“空间—地球”的宏观视角。为全面运用区域认知这一思维方式,试卷考查了区域位置,如塔西拉克的纬度位置;区域分布,如澳大利亚锂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区域特征,包括中吉乌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特征、某古村的人文地理特征等;考查了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如中澳锂矿贸易、中吉乌铁路对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考查了区域决策,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为取舍,当地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古村落,为解决沙漠植物种植的缺水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鄱阳湖生态保护献计献策等。

  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试题情境的图文资料蕴含有效的思维线索和丰富的地理信息,考生需要对线索和信息进行逻辑思维的“加工”,以获得相应的成果。如以库布齐沙漠为载体的治沙之路,需要考生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时空尺度,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锻炼能力,提升素养,也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服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