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老电话 一段抗洪史 一种刻进骨子里的“冲锋”本能

向东与他的“红色通信生命线”

余超
  向东(右)向参观者介绍模拟电话的抗洪故事。

  □ 本报记者 余超 文/摄

  长江大堤的风,吹过27个春秋,依然带着1998年夏的记忆。在“向东班”的荣誉室里,一部布满岁月痕迹的移动电话静静陈列,机身的每一道划痕都在诉说那个惊涛骇浪的夜晚——正是这部电话,让抗洪指挥部与一线抢险现场在洪水中架起了“红色生命线”。它的守护者,就是中国电信九江分公司向东班班长、江西省抗洪先进个人向东。

  1

  洪水中的“通信尖兵”

  1998年8月7日,九江长江大堤决堤的警笛声划破天际。时任九江电信庐峰机线班班长的向东,正带着团队穿梭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检修线路。“街上的人都在往高处跑,我们却背着工具包往单位冲。”向东清晰记得,“半部电台”的红色传统在那一刻化为本能。当全城电话线路因激增的呼叫量陷入拥塞,他扛着10台模拟电话来到指挥部时,迎接他的是指挥长劈头盖脸的怒斥。

  面对怒火,这位1992年退伍的老兵没有辩解。他用高速公路拥堵的比喻耐心解释:“市民因为恐慌都在打电话,就像高速公路无序涌入的车辆,我们正在紧急疏导,已经腾出信道确保重要通信畅通。”当他演示如何启用已封网却仍可使用的第一代移动电话来补充使用时,指挥长的脸色渐渐缓和。

  最惊心动魄的考验在1998年8月10日深夜降临。九江电信局领导接到为江申6号指挥船安装海事卫星电话的指令时,向东刚扒了口冷饭。“长江决口处不属于我们班的管辖范围,但人手实在太紧张了。”他主动请缨,跟着时任九江电信局副局长黄晓庆登上省公安厅的冲锋舟。长江中心的风浪远超想象,冲锋舟在江申6号轮旁险些被暗流吸入船底,冲锋舟上所有的人都双手用力撑着大船的侧舷,又靠着大船上的人拉住了他们,才停靠好。

  2

  泥泞中的精神丰碑

  从江申6号轮下来,向东和同事们踩着杂草丛生的堤坝放线。“战士们躺在煤堆上就睡着了,浑身泥浆像雕塑一样。”他至今记得那个细节:团队成员下意识地绕开熟睡的战士,哪怕线缆要多走几十米;口干舌燥到极点,也没人碰战士身边那瓶救命水。“黄晓庆副局长说‘这是战士们救命的水,我们不能喝’,这句话一直刻在我心里。”

  那个夜晚,他们在歪七扭八的沉船间穿行,平时两人抬不动的设备,此刻一人就能扛着跑。“不是力气变大了,是知道身后有几万人等着通信畅通。”当两部专线电话在凌晨拨通时,向东发现掌心的血泡已和线缆粘在一起。而这样的场景,在8月7日至10日三天里不断重演——他带领的班组为抗洪部队紧急安装电话百余部。

  妻子跟着向东深夜抢修的经历,成了这段记忆里温暖的注脚。“凌晨接到部队的电话,说专线断了。”向东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赶到现场,战士们调侃“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他只是笑着爬上电杆。“她打着手电帮我递工具,没说过一句怨言。”这份支持,让向东在连续40多个小时没合眼时,依然能握住工具。

  3

  27年的精神接力

  2004年成立的“向东班”,成了传承抗洪精神的阵地。这个以向东的名字命名的团队,将“战斗的力量”写入核心理念。面对洪水、地震、冰灾、疫情等袭来的特殊时期,他们始终延续抗洪精神与红色电信精神,以非凡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证明着“特别能战斗、善于打胜仗”的底色。

  作为九江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向东每年都会带着年轻同事慰问驻军。“从当年的拥军小分队到现在的促进会,我们想让战士们知道,九江人没忘记1998年的恩情。”多年来,他走进百所学校开展“向东班四进校园”活动,课件里总有那段中央电视台拍下的视频,“不是为了讲我多厉害,是想告诉孩子们,平凡人在关键时刻也能成为英雄。”

  站在九江长江新堤上,向东望着奔腾的江水。27年过去,当年的决口处已竖起纪念碑,而他依然保持着随时“冲锋”的习惯。“红色电信精神和抗洪精神是相通的。”他抚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都是在说同样一句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暖心设计获市民称赞~~~
一部老电话 一段抗洪史 一种刻进骨子里的“冲锋”本能~~~
文旅新地标呼之欲出~~~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深读
   第06版:中医周刊
   第07版:医卫
   第08版:视觉
南山公园观光扶梯新姿初展
向东与他的“红色通信生命线”
柴桑陶氏文化园雏形初现
赣超北区 九江队“不败金身”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