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超
精神的力量,总能穿透岁月,直抵人心。1998年九江抗洪的壮阔画卷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呐喊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九江鲜明的精神坐标。为了更好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九江市加大抗洪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阐释,通过对九八抗洪展陈馆场馆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提升陈列展览水平,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开展“九八抗洪口述史”“百馆下基层”“童心护安·共筑防汛墙”等主题活动,让抗洪精神真正“活”起来、“动” 起来、“传”下去,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十七载风雨兼程,这份精神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从8月8日开始,由市委宣传部、九江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主办的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抗洪精神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溯抗洪记忆 启英雄之约
长江奔涌,浔阳潮起。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奔袭九江时,无数身影向着洪流逆行:子弟兵用肩膀扛起堤坝,百姓们手挽手筑牢防线,他们以钢铁意志在惊涛骇浪中筑起生命长城。如今,这场跨越二十七载的“英雄回家”之约开始启程。
活动期间,那些曾为九江“拼过命”的英雄,循着当年战洪的足迹重踏浔阳:看江堤成画廊,废墟变新城,老巷里飘出新米饭香,长江岸线立起生态丰碑——新时代的九江,正以蓬勃生长的姿态,向英雄们汇报一份“不负守护”的答卷。它将激励着九江儿女脚踏实地跟党走,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为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以多元实践 续精神血脉
此次“英雄回家”系列活动,正是以多元实践为纽带,让这份穿越时光的精神力量落地生根、接续传承。
藏物承记忆,让历史活起来。活动现场,参与过抗洪的军民、受灾群众、志愿者及其家属将捐赠各类抗洪史料。浸汗的救生衣、磨损的铁锹……每一件抗洪史料都是一段滚烫的记忆。这些“会说话的历史”,将在九八抗洪展陈馆永续传承。
聚智话传承,精神赋新能。抗洪英模、拥军代表、亲历群众将围坐一堂,以初心对话初心,以担当映照担当。他们将共同探寻,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在基层治理的网格中,如何让抗洪精神焕发新的光芒。
薪火传少年,精神向未来。邀请抗洪英雄走进小学或大学校园,以“开学第一课”为载体开展主题演讲。同学们现场聆听1998年抗洪的震撼故事,将“众志成城”的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敢于胜利”的信念照亮成长之路。
故事再现,情动心魄。情景微剧《再唱为了谁》以抗洪抢险为背景,将那段万众一心、抵御洪灾的历史搬上舞台。这种“以情动人、以事载道”的方式,让抗洪精神不再是橱窗里的纪念品,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液中的文化密码。
深访谈初心,故事照当下。本报记者将与亲历者围坐畅谈:那些浸透汗水的军帽、磨破的胶鞋、深夜巡堤的手电光里,写满“向死而生”的担当。这些带着体温的故事,将穿越时空,让“众志成城”的力量再次震颤人心。
长江潮涌,精神永驻。英雄聚来,与新时代九江撞出共鸣,这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精神的接力。让抗洪岁月的担当化作前行底气,让“众志成城”的基因融入发展脉搏,激励九江儿女以奋进之姿,续写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