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吴俊 胡钟铭 记者 张新红)酷热时节,修水县大桥镇西塘村的千亩稻田里,崭新的灌溉管道如银色丝带般蜿蜒穿行,将一股股清泉注入田垄,滋润着每一寸沃土。村民们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重焕生机的稻田,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意。这条被村民们亲切唤作“幸福渠”的渠道,承载着当地三代人的记忆与期盼,更见证了修水县破解灌溉难题的不懈努力。
1966年,西塘村的先辈们万众同心,开山凿石,建成了一条7000米长的渠道。正是这条渠道,让下游3000余亩水田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困境,为村庄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渠道年久失修,干旱的难题再次袭来,成为村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开展,为西塘村带来了转机。修水县水利局主动担当,联合镇、村两级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在县水利局的指导与支持下,西塘村启动了“幸福渠”重建工程,将原本的渠道改为管道铺设。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水位落差大导致管道频繁爆管,成为摆在施工人员面前的难题。县水利局技术人员没有退缩,反复勘察现场,调整施工方案,优化渠首工程优化水压,最终成功实现稳定通水,让3000多亩水田重新“喝”上了“救命水”,重获“生机”。
西塘村“幸福渠”的蜕变,是修水县集中整治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修水县水利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部署要求,以“夯基础、补短板,强监管、优服务、提质效”为主线,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灌溉问题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提质增效,为农业生产筑牢“水保障”。
围绕2023~2025年农田灌溉 “最后一公里”三年整治任务,修水县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全力推进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已统筹骨干工程及山塘整治项目资金 8396.9万元,完成726处灌溉工程建设,显著提升了农田灌溉保障能力。
为持续巩固整治成效,今年修水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行专项债劵3500万元,用于125 座山塘整治及80千米骨干渠道修缮,目前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从资金投入到项目落地,从工程建设到精准服务,修水县水利局以集中整治为契机,既算好了“民生账”,也答好了“民心卷”。如今,全县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化解,像“幸福渠”这样的民生工程持续发挥效益,不仅筑牢了农业生产的“水根基”,更让群众在汩汩清泉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