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经国、三才子与武宁一中

□谢飞鹏

武宁县一中。(资料图)

  前两年,武宁县第一中学(沙田校区)组织文学社,社长王造梁老师在文友群中征求文学社社名。有的说叫柳山文学社,有的说叫西海文学社,大家十分热心。我向她建议,不妨用“振风文学社”。因为“振风”不仅字面响亮,含意深远,而且与一中颇有渊源,其中还牵涉到蒋经国、“武宁三才子”与武宁一中的关系。 

  解放前,余心乐、石完璞与叶苍并称“武宁三才子”,享誉四方。他们三人都毕业于江西省立南昌一中,且各有专攻。石完璞是中正大学文法学院第一届毕业,擅长数理化,尤其是物理。他讲课十分专注,经常用粘着粉笔灰的手捋拂头上,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叶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士,擅长外语,可以直接收听外国电台。余心乐为“三才子”之首,少有“神童”之誉。他毕业于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受教于“国学大师”黄侃。后来成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1986年任该校古籍研究所所长以及江西省古籍研究小组组长。他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著有《汉语语法提要》《古代汉语》《论语注释》等十余部著作。1992年作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时江西电视台还播放了专题片《时人终识余心乐》,可见他影响之大。余心乐可以说是武宁的一段传奇,当年他精研《论语》,人们说到那一句,他不但立刻说出上下句,还知道是那一页第几行。去书上查,一点不差。 

  1944年下半年,从中正大学毕业的石完璞回到家乡武宁后,想创办一所私立中学。1945年夏初,他到甫田干楼请教黄隐霆先生。黄隐霆曾担任过段祺瑞政府的议员,他热衷桑梓教育,先后在县城创办过沉健小学、私立公助初级中学,担任过协和初级中学校长,在当地很孚众望。黄隐霆先生及其赞同,并安排长子黄福元帮助石完璞办学。 

  除了自己家族势力、地方势力、个人影响和人脉关系外,石完璞办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是武宁县三青团干事长的政治背景。经过磋商,为了扩大学校影响,他以武宁县三青团的名义,敦请当时江西三青团支部干事长蒋经国为董事长。学校和蒋委员长的大公子扯上关系,不仅能打响牌子,办事也就方便多了。当时蒋经国在赣州虎岗办了一所正气中学,石完璞便把这所私立中学命名为正风中学。1946年10月,向省教育厅申请备案时,鄱阳县有了一所私立正风中学,因此更名为振风中学。 

  校址最初选在澧溪港背的刘家祠。抗战时武宁县城沦陷,县政府驻扎在澧溪,是当时武宁的政治中心。加之武宁县立中学设在修河对岸的罗溪,也有利于吸收生源。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县政府及各机关相继迁回县城。石完璞、黄福元立即行动,通过家族关系及各种人脉,将校址改到县城西门头的黄家祠和石家祠。学校得到了当时县长刘炳焜的大力支持,县三青团也全力协助,学校很快办起来了。 

  要办好一所学校,师资力量是关键。石完璞以南昌一中的校友为教学骨干,聘请余心乐担任校长、叶苍担任教务主任。后来又聘请了卢位梂、张罗、王百炼等在社会上颇有名望的老师任教,由黄埔四期生刘光汉担任军事教官。当时余心乐并未到任,学校实际由教务主任叶苍负责。 

  由于有蒋经国这块当时的金字招牌,以及三青团的政治背景,加之余心乐、石完璞、叶苍等名师的吸引力,招生比较顺利,发展也比较快。1945年下学期开始招生时,教职员工11人,计划初一招两个班、高一招一个班,各50人。结果远远超出计划,初一两个班144人,高一一个班52人。1946年下半年,发展到5个班214人,教职员工18人。1947年下学期,发展到9个班,学生388人,教职员工28人。学生除了武宁的,还有修水及周边县市的。 

  尽管如此,振风中学的发展还是面临各种困难。首先是经费问题。因为是私立学校,经费靠学生缴费、县社会士绅以及殷实商户募捐,以及县三青团的补助、向上级申请拨款及补贴等,没有固定来源,经费不稳定。 

  那时,全体工作人员用公膳,学生吃食堂。有段时间,因为经费紧张,学生伙食很差,每餐的菜几乎都是一碗南瓜、一碟霉豆腐。学生叫苦不堪,有个学生吃饭时蘸着米汤在桌上写了一首诗: 

  南瓜淡饭不成餐,举箸无言泪暗弹。都道修身从俭好,买时容易吃时难。其他学生看到这首诗深受感染,特别是“举箸无言泪暗弹”,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学生喧哗起来,局面一度无法控制。老师们都慌了,这时军事教官刘光汉跳到桌上大喝一声:“谁要闹事?” 

  据说刘光汉在黄埔和林彪一班,佩有蒋介石赠送的“中正剑”。民间传说,有了这把剑便可先斩后奏。学生都很怕刘光汉,他一声大喝,果然没人敢作声了。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学潮,一下便消弭于无形之中。 

  除了经费难题,更棘手的是政治及地方派系斗争。振风中学以三青团为背景,以蒋经国作为金字招牌,虽然初期在招生上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并未带来多大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为振风中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石完璞是武宁县三青团的干事长,属于日新社。他在学校发展三青团组织,增强自己的政治势力,另一派系民力社便暗中反对,攻击石完璞以及黄福元,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及发展。1947年11月,当时的县长吴孝先无理拘押学校老师田飞龙,加之吴孝先平时横征暴敛,学校师生群情激愤,联合系县立中学、协和中学,近千名师生围攻县长公寓达数小时之久。最终迫使吴孝先当场答应释放拘押老师,并由县政府秘书长代表县长鸣放鞭炮送师生返校。学潮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从此以后,吴孝先更是密令爪牙暗中处处为难振风中学,使其招生举步维艰。 

  就在振风中学极为艰难的时候,却悄悄迎来了它短暂历史中的光辉一页。1948年秋,为了迎接解放,中共闽浙赣省委指派龚余成到武宁建立地下党组织。在余心乐介绍下,龚成余到振风中学任教。他以振风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暗中发展党员,建立武宁党小组,开展地下活动,为武宁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6月,解放军进驻县城。武宁解放了,武宁教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原本近于式微的振风中学和县立中学、省立协和中学以及武宁师范合并成为武宁县立联合中学,此为武宁一中的前身。不少原振风中学的教员转到联合中学任教,张罗后来还担任了武宁一中的副校长。几经发展,1978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更名为武宁县第一中学,1980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 

  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有句很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的振风中学虽然只是一所县级私立中学,却有过余心乐、石完璞、叶苍等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正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等大师级的人物任教,连军事教官都是黄埔的。作为当时的学生,想想都是一种幸福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早读
   第A3版:城事
   第A4版:城事
   第A5版:文化
   第A6版:综艺
   第A7版:浔阳楼
   第A8版:方志
   第A9版:家庭
   第A10版:家庭
   第A11版:创富
   第A12版:健康
   第A13版:万象
   第A14版:小荷尖尖
   第A15版:小荷尖尖
   第A16版:公益
苏东坡的庐山情缘
蒋经国、三才子与武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