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北岭副使庙

钟新强

  □ 钟新强

  九岭山脉中段,有北岭山,海拔千米余,半山腰处有座副使庙,当地人称之为副爷殿。

  夏日,文友相邀探访副使庙。过了石门楼镇的三联村屋场后,车子一路爬坡,旋转而上,两旁有齐齐整整的青松,擎着绿盖,一路迎迓。

  副使庙外形如老祠堂,坐北面南,青砖黛瓦,翘角飞檐。大门如牌坊造型。门头匾额红边框白底黑字,书“副使庙”三个大字。大门为石柱砌成。楹联黑底金字,云:“青山挹秀神明点化为仙境,古庙生辉信众尊崇是圣坛。”

  副使庙外有人来接待我们,满面春风,有如亲人。才进庙内,虽是炎夏,遍山青松筛送细细凉风,顿生清凉。

  进入庙内第一重,我们放低身段,心怀谦恭。因为要从低矮的戏台下走过,不由人不低头。过了戏台,便是天井,此为第二重。新鲜的天光垂落下来。天井里立有香炉,石头雕花,香火熏染,颇有古意。

  再进去,便是上堂,为第三重。上堂空阔,可以安放几张八仙桌。这时,一只黄蝴蝶翩跹引领我们拜见副使神像。神案上,端坐的是主神杨副使和他的兄弟们。主神坐在中间,引人注目。木头雕刻的神像,大写意的手法,剑眉,巨目,双眸炯炯,英气勃勃,头颅大,身子小,高不过两尺,显得有点卡通的味道。他身披红布袍,露出盔甲,可见是一员武将。

  香案上,红烛辉煌,香雾袅袅。有人在叩拜神灵,似乎有所求。

  香案两旁,悬挂一钟一鼓,体型硕大,皆为古物。铁钟铸有文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转身再看戏台,是一阁楼建筑。戏台上原有一些戏文图案木刻,已被破坏,如今难以复原,戏台穹顶绘有彩画,惜漶漫不清。戏台有石刻联语:“懋功绩于当年千人之俊;流声灵兮迩日百里而遥。”

  副使庙里管事者给我们介绍副使庙的历史。副使庙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开建,三年后,咸丰元年(1851)竣工。此庙为民众自发建成。有石碑记载,当时花费的石匠、砖匠、木匠的工资,耗费的米、油、盐、肉、酒菜、香纸、硝磺等物品。石刻的账单,一百多年后,依然一清二楚。

  可以想见,副使庙竣工之日,众人燃放鞭炮,焚香烧纸,求菩萨保佑,然后安坐在庙内上堂,喝酒吃肉,满面红光,幸福感油然而生。

  上堂高悬“求之应”三字匾额,此三字为行书,有馆阁之风,颇见功力。此匾额为同治四年乙丑岁秋月熊庆云所奉。

  上堂有几对石柱,皆刻有楹联:

  “沈恩广布村村士沐春风;丰功远闻处处民歌德矅。”

  “绪承先志顿改旧制规程;佑启后人重修新成气象。”

  “迄今闿泽直同海水海洋;当日功勋宛若卿云糺缦。”

  “剂丹炼火为妙术奚必卢医及扁鹊;逐疫驱邪沾利泽胜似吴起与孙膑。”

  从这些对联上可见,杨副使主要的功德是为人治病。

  石柱楹联上那些字,大约是识得几个字的村夫所写,字形拙朴,点画随意。这与“求之应”三字明显格调不同。可见,杨副使的信众,雅俗共存,各个阶层的都有。

  庙里的主神杨副使身上的红袍是经常换的。信众来还愿,有的给副使穿一件红袍。于是,副使身上会同时披几件红袍。也有人取红袍去的。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有人拿此红袍去给孩子做衣服,图个吉吉利利,清清泰泰。

  杨副使是何人?有人考证是东汉的杨彪。即东汉名士杨修的父亲。副使杨彪,因生时众乡邻惊呼“飞虎至”而得名。他身出名门,官至太尉,为官清正,扬善惩恶。死后,为旌其功,彰其德,乃立其像,建其庙,享万世香火,成为地方神明。副使是官名,村里人觉得拗口,就亲切地喊他副爷。八月十五日是副爷生日。八月十四日,副爷殿内就要唱大戏,娱神亦娱己,做道场,祈祷风调雨顺。有时来的信众太多,把附近的红薯地都踩烂了。

  副爷不是本地的神祇,又是怎样来到武宁的呢?原来,道光年间,三联村民胡美源跟村里人去靖安高湖打短工。不料,当地突发瘟疫。胡美源也染上时疫。由于缺医少药,便去一个副使庙求神庇护,之后,众人不药而愈。胡美源便有心了,打定主意要请这位菩萨回去供奉。当地人当然不愿意。

  胡美源等人天天缠着,说,我们的工钱都不要了,就要请这菩萨去。被胡美源的真诚所感动,副爷终于答应来武宁。

  请来后,胡美源把副爷供在自己家里。从此以后,村里人有病有灾的,都来求副爷。后来,有人提出,菩萨不能供在某一个人家里,要给菩萨建造一个庙,接受更多人的香火才好。然后,选址在胡家祠堂。胡家祖宗让到偏一点的位置,留空位给菩萨造新庙。估摸那时,村里还算富裕,能建起这样颇有规模的庙宇。庙里成立理事会,轮流管理,责任到人,账目清楚,公平公开,一直延续至今。

  据说,副爷非常灵验。村里有人得病的,可求去疾,有人想生孩子的,可求后嗣,有物失窃的,可问踪迹。亦有学子,来问功名。副爷每每“求之应。”

  副爷是木雕的菩萨,是如何回复信众的呢?据说,副爷显灵时,会附体在弟子身上。弟子代替副爷发话,回复各种问题。

  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副爷是神明,是很灵验的。老百姓很信仰他。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到当代,还是有人信仰他。老百姓的信仰朴素又实在,谁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好处,老百姓就信谁。信仰,会聚成强大的气场,经久不散。

  副爷是有脾气的。传说,副爷刚来河垅村不久,因为外形过于细小,被人看不起。邻村有人见了,说了一句话:“这菩萨跟锄头针一样大,能有多大的神通?”

  种田人都知道锄头针是什么,有多长。那是为了固定锄头的木楔,一般只有寸把长。他轻飘飘地说这一句不打紧,几天后,他村里所有的猪都不吃潲了,在猪圈里转来转去,躁动不安。村人慌了,赶紧到庙里来烧香,问副爷。才知道是那人得罪了副爷。于是大家都来忏悔,赔不是。然后,猪圈里就一切正常了。原来,菩萨个子小了也会被人小瞧。于是,庙里管事的人,就请人另外雕刻了一尊木像,高两三尺,里面挖空,把原来的小神像放进去。

  副使庙后面,有石泉。泉水于巨石之缝间隐隐沁出来,有人以丝茅叶引水,以碗接而饮之,味若甘醴。据副爷殿理事会的人说,以后要修一座石泉亭。亭子的对联都拟好了。“石脉长流清净水,泉神默佑善良人”

  善意总是在人间流淌,从古至今皆然。北岭副使庙,在民国年间,曾作为保办学堂,接纳本地的学生读书。这所学校,一直延续了几十年。1953年,本村的熊未喜就曾在这里寄宿读书。如今,年过八旬的熊先生,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时,恩师叶存炎带着他同吃同住,同饮石泉水,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晚上,其他学生们都散学回家了,只剩下叶老师带着自己的孩子还有寄宿的熊未喜,住在戏台上。有一个夜晚,外面传来老虎的啸声。叶老师把几个小孩都紧紧搂在怀里。多年过去,熊未喜依然记得叶老师宽厚温暖的胸膛。那里跳动着一颗爱心,洋溢着一股善意。这一股善意,如同石泉水一样,滋润着岁月,叫人回味不已。

  后来,副使庙重修竣工庆典之日,熊未喜吟诗一首道:

  “庙亦黉堂德惠深,

  寒窗两载胜万金。

  虔诚敬奉神前拜,

  聊表酬恩寸草心。”

  副使庙历经百年风雨,很多地方已经残破不堪,甚至成了危房。2021年,村人动手重修副使庙,振铎一响,四方呼应,顷刻就募集了几十万元资金。修筑大路,为副使庙翻新。2022年秋日竣工庆典之日,副使庙屋里屋外挤满了人。鞭炮声声,人们喜气洋洋,比过年过节还要兴奋。

  三联村人是有福气的,因为村里有座庙,头顶有神灵。他们遵从良心的指点,去恶扬善,在世上做一个善良的人。

  夏日,副使庙前的野地里,开了一丛丛的金鸡菊,一簇簇的一年蓬。黄的金灿灿,白的粉扑扑,蓬蓬勃勃。有长裙的女子在花间拍照留影,含笑弄姿。我站在旁边,闻到了香气,或许是鸟儿衔来了远处的荷花的清香。接近神明的时候,一切多么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热读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探访北岭副使庙
那山那水弹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