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凌
春节假期结束,各行各业陆续开工。对于许多“打工人”来说,充电器一拔,行李箱一合,便又到了一年离家时。
你的行李箱、后备厢里有什么?刚摊的煎饼、现包的饺子、烟熏的腊肉、蒸好的馒头……可谓天南海北、风味万千,而那些塞到变形的行李箱,已然“满仓”的后排座椅,则蕴藏着中国人统一的情感表达。在父母眼里,远方商业再发达、物产再富饶,又如何抵得过家乡?“句句不提爱,句句全是爱”,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后备厢如同情感容器,提醒我们牵挂的分量,反复拉近乡愁的距离。
年复一年的相似情景恰好说明,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家”永远是中国人的心之归处。一次又一次的返乡与离开、团圆与分别,也让人渐渐懂得,我们回家的次数,远远少于思念;我们成长的速度,也很难赶上亲人老去。就像网友们感慨的,“父母的老去,通常只是一瞬间”。家人之爱从来无需多少物质报答,多留些时间陪伴他们,哪怕常年身处他乡,抽空多打几通电话、几个视频,学会照顾好自己,或许就是最好的回馈。
团圆的美好总是意犹未尽,这也是为什么,每每回到工作岗位,网上网下总有不少人自嘲患上“节后综合征”。但换个角度想,每一次短暂停留,正是为了更好出发。过久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面庞让人们卸下一身压力;而充满电、续好航、再启程,则成就了更多人的自我价值。正如这几天“开工大吉”的问候声同样此起彼伏,这不仅是一份亲切的寒暄,更是逐梦追梦的鼓舞。打包好亲人沉甸甸的爱,整理好自己奋力拼搏的心,时间定会见证梦想。
一年春节,一场团聚;一次告别,一个开始。向着新一年勇敢出发,期待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载《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