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林森
今年3月开始使用人工智能(AI),我用的是“豆包”。我曾高兴地宣称:2025年是我的“豆包年”。向我推荐豆包的学生,极力称赞它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我也兴致勃勃地下载了豆包,但在使用中却逐渐发现了局限和不足。
3月初我要写一篇某小说的文学评论,让豆包先写读后感,结果“首战失利”。大概作品刚发表,资料阙如,豆包没有“进口”的原料,就“露馅”了,连小说的主要内容也张冠李戴,把一对夫妻经营果园和养育子女的故事,说成是单亲妈妈和失聪儿子的故事。
豆包不能代替人类自主完成一篇符合作者期望值的高质量作品,因为它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只能以极快的速度获取网上数据,然后“一键生成”相关内容,所以不能指望它产生人类一样的创造性劳动和独特的想象力。
我让豆包以“昼夜”为题写一首新诗,它两三秒就完成了“作业”。全诗分五节,每节5~6行,从形式上看相当完美,包括诗行的排列、诗节的划分、句子的大体整齐、节奏的匀称、诗句的押韵,还有一定的诗意,大概属于“现代格律诗”,效率更是令人惊异。然而,其艺术性不可高估。大部分诗句是常规表达,缺乏新意,如“云朵是天空的梦想”“静谧是夜的乐章”显得比较浅白。诗中的想象和比喻孤立地看还不错,但缺乏整体的艺术构思。
我对小说《樱桃树下》(《小说月报》2025年第2期)的女主人公(“我”)是“无名氏”感兴趣,于是我问豆包:陈萨日娜《樱桃树下》中的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
豆包不能像人类一样通过自己的阅读得出结论,它高度依赖网络提供的现成资料。它的回答是:目前公开资料中暂未明确提示陈萨日娜小说《樱桃树下》的第一人称“我”的具体名字。若想确切知晓“我”的名字,阅读原著是最为可靠的途径。这不是废话吗,也是AI对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的格式化答案。我已经知道答案,小说中的“我”就是没有名字,我只是“逗”它一下。如果它真的有人类一样的思维,它就应该到小说原文中去检索,从而作出判断,但它没有这种能力,它没有“生产”能力,它只能“搬运”。
两天以后,网上有了一些资料,豆包能够正面回答:《樱桃树下》中的“我”没有名字。它在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后,进一步论证说:“文中所有人物对‘我’都缺少一个称谓语,仅有的一次是小刘称呼‘我’为‘嫂子’。”天哪,这不就是我头天下午写的《初试豆包记》原文吗?哈哈,真的是“求仁得仁又何怨”?
当然,后来豆包确实帮助我解决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需要快速解决的一般技术性问题;当百度上得不到理想答案时,请教豆包就多了一个选项。公众号一些操作上的疑问,我也向豆包求助。但是,确实有些答案是不靠谱的。
有一次,我向豆包提问:“我们家族还有一些女人们”,这句话有毛病吗?豆包回答:这句话有毛病,核心问题是“女人们”用词不当,显得不礼貌。我对豆包说,你说得不对,这是语法错误,名词后面用了复数后缀“们”,前面不能再用表数量的词语修饰,包括具体数字(三个、五位)和约数(一些、几个)。它马上承认错误:您的纠正非常准确……
我在一篇文学作品中发现“月光漏尽”的短语,为了印证我的思路,我问豆包:“月光漏尽”是不是一个规范的短语?豆包竟说是“文学性的表达,虽然并非固定的搭配,但它是通顺且可理解的”。它认为“漏尽”的意思是“月光像液体一样慢慢流逝殆尽”,从而表达时间的流逝。我告诉它:“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漏尽是计时器中的水快要滴光了,夜将尽,天快亮了。豆包立即认错,并且表示抱歉。其实,“月光漏尽”是生造的,汉语只有“钟鸣漏尽”“漏尽更阑”。我认为豆包这一次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因为“漏”在古代作为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文史知识。
9月17日回答“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迟”(唐李廓《上令狐舍人》)中的“乖”字的含义,豆包说是乖巧的意思,其实是顽劣。两句诗是说诗人在旅店秉烛夜读,同住的客人对我的吟哦感到厌烦,顽皮的孩子抱怨我睡得太迟影响他们睡眠,间接地描写诗人的勤学苦吟。“乖”字从上古至中古都作违背、乖戾讲,至近古(元明以后)才逐渐有了褒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乖”的字条特意提示:在古代,“乖”字不当乖巧讲。
当然,正确的答案还是占多数的,但几个月内,频频出错,告诉我们,使用AI工具的时候,人类不能盲从,不能迷信,不能放弃自己的头脑。当然AI有一个人类无法拥有的优点,就是服务态度特别好,哪怕是半夜或者凌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为“脑力劳动者”全天候服务的岗位上,它终日值守,24小时不离岗。它认真负责,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答案,都回答得一丝不苟,煞有介事。它不写错别字,不写病句,不乱打标点符号。它是青少年学习语文的好工具。
我衷心地希望AI技术不断成熟,为人类服务得越来越好,不断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