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饿”书之忆

  □ 郤正钦

  我生于1955年仲秋,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伢子。一般说,乡村孩子多半热衷于上树掏鸟、下河摸鱼之类,我却偏偏喜欢趴在“书”里寻找自己的乐趣。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迷恋那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小人书(连环画),其吸引我的“魅力”,最初是绘制得栩栩如生的事物图像,再是惹人艳羡的刀枪剑戟、飞机大炮等古今兵器;后来是神奇美妙、如梦如幻的寓言或童话,最主要的还是那些惊险刺激、刀光剑影的红色革命故事。到了读五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随着词汇量不断增加,理解能力日益增强,小人书已不再是我“看书”的首选,取而代之是动辄数十万字的“大砖块”,诸如《林海雪原》《苦菜花》《敌后武工队》之类长篇小说。尽管仍有许多字不识,许多词不解,但我手不释卷读得津津有味,坐也看、站也看、走也看、躺也看,甚至连吃饭都把书摆在手边。显而易见,它们的“魅力”已不再是连环画中的图像、兵器、寓言或童话之类,而是引人入胜、摄人心魄之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人物命运的走向与结局之深切关注和追究,还有初入懵懂爱情地域的青春期对书中“爱情戏份”格外地敏感与好奇……而由这些交织一起并转化为一种难以抵御的强烈的心理倾向——书瘾(或称“嗜好”),撺掇我近乎疯狂地去看书、想书、寻书、求书……

  不难看出,若把所有书籍喻作“食粮”,我钟爱的“粮食”无疑为文学作品。而对于一位在读学生而言,能在课外积极、广泛地阅读此类作品,至少对提升语文能力大有裨益,老师也不会阻止。

  无奈生不逢时,那时别说拥有现在这样藏书甚富、琳琅满目的图书馆,就连县城也仅有一家“新华书店”。退一步说,即便站在这家书店的书柜前,恐怕也没几人舍得掏钱买上一两本。我家那阵子老少八口,仅靠母亲挣工分和在公社供销社工作的父亲的微薄工资维持生计,莫谈有钱买书,就连油盐酱醋的开销都得精打细算。

  无钱购书自然让我的“书源”十分贫乏,常常遭遇“断供”的危机,如同人被“断粮”后陷入“饥饿难耐”的窘迫之地。好在我没气馁,更没打算放弃,俨然一位不甘挨饿的断炊者振作精神,东寻西觅、见缝插针,主动而又勤奋地去寻找、发现和获取“粮食”。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有三条供书“途径”为我改善了“书源”贫乏的现状。其一,出于友情,许多知心伙伴无偿赠送或赠阅我一部分图书。如今还躺着书柜里的《鲁智深》《刘黑仔》等十多本连环画以及《青春之歌》《红岩》等几部长篇小说,就是那个时期好友们奉送的;关键是它们还成为我在第二条“途径”中的主要运作资本。其二,用手中的存书与别人作“等量定时”交换,即交换数量相等,既定时间返还。这是一条“广开书源”的佳径,一是它交换者众多,“换”完了本班同学,再经人搭线,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交易”。再是它系两厢情愿的公平“合作”,一本换一本,按预定时间完璧归赵即可,一般不存在“扯皮”“纠结”之类的不愉快。其三,忍痛割爱,用心爱的玩物作“抵押”(前提是对方也喜欢这玩物),从对方那里获得昼思夜想的书籍阅读机会。我曾用一副平时爱不释手的军棋,从邻班一位同学手中“抵”回一套限时五天看完的《岳家军》系列连环画6本;也曾用一堆把玩得黝光透亮的皂角籽,从一位低年级同学那里“押”回一部《野火春风斗古城》饱“餐”一顿。只是有件事至今还让我耿耿于怀,那次我用自己最珍爱的“火炮枪”,从一位大个头高年级学生手中“兑”回一本我那时渴望一读的长篇小说《红日》,谁知按约定时间归还时,他竟横眉怒目指责我弄脏了他的书(某页边缘不慎滴了一点墨水),不但给了我一个耳光,要回他的书,还蛮横地扣下我的枪作为赔偿。为此,我难受了好些时日……可以这样说,是这三条“途径”(特别是第二条)的运作与帮助,改善和优化了我课外阅读的条件和环境,以维系我与(课外)书缔结的这份“情缘”,但又不得不说,它毕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私人交易活动,交易“时有时无”或“有断有续”是常态。从整体看,我的“书源”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对书的感觉仍是“饿”,渴求依旧强烈……

  或许感动我对书的一片痴情,抑或同情我寻书、求书过于辛劳,命运竟意外地“赐”予我两次“饱餐餍足”的机会。第一次是念四年级时,因我是班文体委员,班主任将数十本图书交我管理。真如天上掉馅饼一般,我喜出望外,随心所欲地在群书中涉猎自己心仪的“对象”。《宝葫芦的秘密》《小铁道游击队队员》等许多作品就是在这里“唔面”的。只可惜两个月后,班里配置了专职图书管理员,我的特权随之失却了……第二次约在1968年春,某天放学后我去父亲单位“收购门市部”,很意外地在囤货仓库里发现一墩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当即我的眼睛都绿了,就像断粮数日的人突然发现一桌色香味俱全、诱人垂涎欲滴的美味珍馐,迫不及待地扑上去“狼吞虎咽”起来。这堆书散发着浓重的“旧货”气味,有几本竖版线装书至少有150多年历史;依稀还记得其中有清代印刷的陆游等名家的诗词歌赋,可惜我那时不懂得它们的金贵,只顾在书堆“发掘”能让自己心动(小说类)的作品。一连二十多天,除了上学上课、吃饭睡觉,我都趴在这座书山上“饱食足饮”。诸如竖版《红楼梦》《西游记》这两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长篇名著,和《杨家将》《水浒传》等系列连环画的部分单集,以及中文版的俄罗斯童话诗《小驼马》和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里初识“面容”的。只是几天后,这堆书被工人们扎成捆搬上车运往外地。我闻讯后黯然神伤,扼腕叹息,可惜呀,我还有好多书没开始看呢!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再未出现过,倒是无偿为我“解饥、解馋、解急”的供书人有好几位,其中三人最让我难以忘怀。第一位是我的堂哥。那年(约1968年秋)他去省城学习培训,临行时问我需要买点什么,我不大好意思说想要一本(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第10集。不想半个月后他结业返家,不但帮我买回了那本连环画,还送我一套崭新的系列连环画《林海雪原》(6本)……第二位是我初中二年级女班主任叶老师。某天我去她办公室找她问一道语文题,偶然发现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刘流著的《烈火金刚》(下册)。这可是我当时四处寻觅,望眼欲穿的书啊!我红着脸壮着胆向她借阅。她爽快地说:“可以,但不能影响课堂学习。”之后,她还陆续借给了我《三家巷》《红旗谱》,这两本都是“三部曲”的长篇,只是她手上没有它们各自的后两部,给我留下无法追至故事“大结局”的缺憾……第三位是我邻村那位尤爱外国文学的光才哥。他长我8岁,平时我们相识却从未打过交道。那天乘车去县城恰巧我们坐在一起。我见他手里拿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免有点艳羡地伸手去摸了摸封面,不想他很认真地问我:“想看吗?”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拿去!”没料到他居然一抬手把书塞到我的手里,不等我回话便滔滔不绝起来,历数外国小说故事如何如何精彩,描写如何如何细腻之类。更没想到,之后几个月内,他竟不约而至登门连续给我送来《牛虻》《静静的顿河》《少年维特的烦恼》……不难理解,他们值得我铭记于胸,因为他们对我的帮助是慷慨的、真诚的。

  同样,我也可用“事物两面性”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我的“饿书日子”。一方面,它既给我的身心带来苦涩、无奈、困惑、酸楚、纠结、等“不适”甚而“伤痛”,另一方面,它又让我的个人品行、意志、修养得以规范、磨砺和提升。譬如:书是向别人“借”或“换”来的,我会格外珍重它、爱惜它;担忧时间不够,人家届时催讨,我会抓紧一切时间阅读,从不拖三拉四;虑及书来之不易,且时间有限,我会聚精会神、一字不落认真读,反复看;遵从事先约定,我会如期将书归还人家,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再如:当青黄不接“主粮”完全被“断供”时,我会秉承“饥不择食”生活法则,主动、积极地寻求平素兴味不很浓的“辅粮”将养自己。十来年间,我陆陆续续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火星人》《海底世界》等科普作品,以及涉及医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一则可以填充“饥腹”,再则可以丰富知识,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我将这些“饿书日子”里的所有“遭遇”,视作人生之旅中的一种特殊历练,不但能收获多方面知识,还能在“历练”中涵育和打造坚持不懈、知难而进、刻苦认真、诚信处事等优良品格,为之后融入社会、投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受益终生。

  很认真地说,我对那个年代缺吃少喝的“饥饿”印象不深,却对书的“饥饿”付与我的甜酸苦辣难以忘怀。特别是“无书可读”时的焦灼,和“想读的书无以致”时的牵挂,如今想起来,心里仍有一团火似的隐隐作痛。但我又很坦诚地说,我从未后悔自己拥有这种“书瘾”,当然也不计较它带来的“沟沟坎坎”。因为我信奉和崇尚“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是进步的阶梯”,深信这种“嗜好”是一种对人百利而无一弊的高雅“兴趣”。故而,我还将这些“观点”一一传递给我的儿子们……

  如今,书源充足,人们手头也宽裕,自然再无“饿”书的故事发生。我亦继续我的“嗜好”,利用退休在家赋闲的充裕时间,一是重温一些已经阔别数十年的经典名著,与书中的人物邂逅,再度与他们一道走进故事;二是完成一些多部(卷)巨著未阅部分的续读,让曾经牵肠挂肚的“剧情结局如何”完满降下帷幕。同时,我还肩负一项特殊使命:如果我的孙儿们对书籍漠然,或者像有的孩子那样,将成套成捆的书束之高阁,甚至原封不动送进废品回收站。我定然会板起脸孔,像当年教诲他们父亲一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实例,告诫他们读书与人生关系密切,切不可视其无足轻重。至少要让他们懂得书是人不可缺的精神“食粮”,“饥”时要求“饱”,“饱”时莫忘“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法治
   第05版:深读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饿”书之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