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社干
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每每折服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创造世界的能力。我一直在想,明太祖朱元璋皇室王陵之“风水宝地”选择在江西省鄱阳县的韩山,其中的缘由和奥妙未必只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简单。我始终认为,韩山淮王王族陵园应该是明代的专属记忆之一,因而应该具有与海昏侯墓一样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山”之名还被打上了汉代的烙印,成为一个永远抹不去的历史符号。
湖畔一峰独擎
韩山,位于高家岭镇北面与珠湖乡东面的交界点上,坐东北往西南延伸约五里至西垅村猛然打住,形成一种“飞来突兀”之势。它东临古县渡昌州、南接四十里街团林、西靠珠湖白沙洲、北与游城田畈街相毗连。虽然海拔只有187.1米,但却始终占据着鄱中地区周边乡镇的制高点,始终显示并保存着将军气魄和王者风范。
韩山,它本与莲花山脉缘相通,却被一条河流所分割;它原与百罗山相呼应,却被一袭深垅所隔阻。尽管如此,垅坝始终没能捆住它的身手,河水始终没能吞噬它的青春,所以它始终那么年轻雄健。自汉代因韩信在山林中建一祠院而改名以来,它不断珍藏着人文典故和历史插曲。于是乎,它便由一座原始生态山渐渐成为一座历史及文化名山,成为鄱阳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真实的韩山有三尖:一尖叫上天梯,尖上有药王庙,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此采药;二尖叫祖师岭,岭上有云雾茶,被上山烧香拜佛的称之为仙茶;三尖叫史家山,山中有大屋场,薛刚反唐磨刀霍霍时在此囤过兵扎过寨。山脚下村庄密集,以韩山村居于韩山正脉头端(即东北端),周边有申明亭、元一、红花亭、油树湾里、百四、宗家等自然村庄,呈月牙状将韩山村绕着护着。此外正南方还有梓山村、白米畈村,正东方有康坞村,正北方有鱼塘村等。这里不仅烟火旺盛,而且村村都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如百四村,是谓贤九四公者所生四子,老大百六二、老三百七一迁西垅村,老四百四零因未迁徙而成为村中的发族祖先,故叫“百四村”。因为村民全部姓何,所以后来人们将韩山脚下何姓村子统称“韩山”,将诸村之人丁统称为“韩山人”。其中白米畈和梓山两村的村背山被称为“王山”,那是因为它属于淮恭王朱载怡所有(其妻李氏、刘氏都合葬于此)。韩山正脉尾端一个何姓村子,因是在西南方而叫“西垅”。
韩山原名叫安山,山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为因果,神奇无比美不胜收。东边有骆驼御宝和青龙山,御宝山上建韩信祠院一座,内有观音殿和罗汉殿;青龙山上建了一座徽帝庙,那是何氏祖先请风水先生特意建造的,因为古传说韩山是来自徽州的一条巨龙。南面有飞凤投林,它是专程投奔飞龙而来的;西有莲花托和马鞍山,马鞍山不仅因为形似马背上的鞍而享名,还留下了阵友谅战败时马失前蹄的蹄印;莲花托指一座被群峰包围着的主峰,在峰顶俯瞰宛若被托着的莲花一样逼真,此山之中有莲花寺庙一座,正山顶端还有一座药王菩萨庙。西南侧有猛虎跳涧和仙姑岭,如果游人选准了最佳视角,仙姑岭之山形山貌皆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其神韵悠然飘逸如仙女下凡,岭上有仙姑殿三座,殿内僧尼均信奉佛教。猛虎跳涧山谷中有一眼清澈透凉的泉水,人称“圣井灵泉”,因有过一猛虎在此饮水而得名。北方有美女现羞,犀牛望月、狮子山等,不一而足。最为绚烂神奇的景观,要数“韩山日出”。选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结伴登上山顶就会看见,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轮晓日冉冉升起,感觉整个人都被火球融化了。
向西南方向举目眺望,鄱阳、康山、长山岛、都昌等百里内外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再向东北凝眸鸟瞰,绵延起伏的群山纵横一览,足以让即使不会作诗的人也能开怀吟哦一番。多少年来,韩山就是这样一峰独秀于鄱阳中部的珠湖边上。
汉代历史符号
韩山一带有许多历史谜底有待世人探索并揭晓,比较早期的就是“韩山人”的姓氏之谜。关于韩山人的姓氏之谜,一直以来除了与汉代韩信相关的传说以外,至今还没有别的可依赖的说法。倒是韩山何姓本宗的《何氏宗谱》中分别有〈源流序〉、〈辨姓〉、〈辨祖〉三种记载,其中〈辨姓〉里含两种说法(一种又为〈源流序〉说法的引用)。这样一来,《何氏宗谱》中四种说法外加民间广为流传的总共有五种说法。五说之中,有两种提及“汉”与“韩”,这会不会是民间传说的重要依据呢?它又能不能成为民间传说的重要依据呢?这的确值得人们深思。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韩山人”之何姓就真的与汉代韩信有关。
因为韩信为汉朝立朝建立了功勋,所以刘邦称帝时被封为楚王。但是刘邦怎么也不会忘记,韩信原先投奔项羽没被器重尔后再投奔自己的事情,加之在所封七个王当中韩信的功劳最高本领也最大,他不得不担心韩信、彭越等人会对刘氏江山构成威胁,所以总想找到各种借口来一个一个地收拾干净。再说韩信,在刘邦火烧从关中通向汉中的栈道时,他就深感恐慌。为避免杀身灭家之祸,他决意乔装打扮流落民间,最后隐匿于安山之中并建一座韩信祠院(这样推测应该在情在理)。他走之事只有慧眼识珠的萧何知道,并派人暗中加以保护。待“天下太平”之后,萧何才决定让韩信家人取他自己名字中的“何”字作姓并把韩信带回京里,不久韩信被吕后暗算而亡,甚至连带他的父族、母族、妻族都被赶尽杀绝以斩草除根。由此可见,萧何那样做既保全了韩信家人生命安全,又没有引起刘邦的疑心。当然,也有说那是萧何有意谋害韩信而设计的圈套,此谓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山”之名应该是被打上了汉代的烙印而成为了一个抹不去的历史符号;“韩山”“韩山村”及“韩山人”之间,也必定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及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明代王陵宝地
说起韩山,自然就要提到淮王王族陵寝的事情。明朝历代淮王、郡王等王族成员大都安葬在韩山,这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史实。但是,在等级森严和王葬绝密封锁的封建制度统治下,人们是如何知道陵墓的准确位置的呢?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历史之谜。韩山古有八景,即圣井灵泉、韩峰齐雪、佛刹芳兰、仙祠古柏、新桥夜月、鸡坞松声、南水渔跃、西垅牧笛等。至明朝时,因淮靖王朱瞻墺看中此山风水并通过奏报被敕封为王族陵寝之地,而且还将墓葬之所以称之为“王山”。弘治十三年,所有“王山”下的村民都被王亲贵族驱赶而去,全部迁移至斜对岸河沿边的山上(即今鱼塘村)。勤劳的村民们沿河岸线插满了垂丝柳树,于是增添了“鱼塘柳色”一景。此外,据说淮王曾在韩山坐殿并另建淮王殿府一座(古遗址就在今寒山脚下公路南面),殿府后面有200亩的花园,所以又有了“古城夕阳”一景(从此韩山就有了十大景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淮王朱瞻墺系正统元年从广东韶关来鄱阳,并选择在县城原饶州府府址之上建造“淮王府”,却为何要将其家族成员特意安葬在韩山之上呢?难道说,韩山真的既是一处独有的风景胜地又是一处上好的墓葬宝地吗?
据老村支书何兴旺根据传说回忆,淮王陵园之内有大大小小王坟48座(含王妃墓葬),从韩山脚下到白米畈村背的“王山”为止,东南总长至少5华里,东西宽约300米。整个陵园有城墙、花园、宫殿、神道、牌楼、上天梯等建筑物,规模相当宏大。另外,墓葬物品涉及到金、银、铜、丝帛、玉器、陶瓷等,规格相当奢侈。淮王陵墓有两次被挖,一次是1938年鄱阳县令王伯荩公然带兵抢挖,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百姓盗挖,有很多陪葬文物流落在附近村民家中,如金钮扣、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金碗筷、金勺子等。另据尚在世的挖墓人回忆,王坟墓内空间很大,有厅有室有厨房,还有巨大的花岗岩大门,墓内建筑极其气派雅致。所幸的是,墓碑已被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淮王陵园、陵墓的被挖,在于守墓者泄秘所至。相传,淮王守墓人是专门从老远的地方物色来的,其中有金、熊、罗、宗四个姓氏。每一座王寝都由100个石匠参与埋葬,完工后立即处死不留活口遗患。然而,在一次埋葬王爷时,有一位石匠因与火炉君(即伙夫)交往甚密,所以他佯装中毒而逃亡(那个火夫就是宗姓)。石匠逃生之后,难免将自己葬坟事件与虎口脱险的经历告诉心腹之人,于是才有了王陵陆续被盗的结果。所奇怪的是,四个为淮王守墓的家族只剩下宗姓一家还住在韩山脚下,至今已有十几口人,这是否与他们的祖先放生行善有关联呢?
历代文墨痕迹
一直以来,韩山除去一些文人墨客慕名登览之外,饶州府历代官员也大都来此地观光过(如已知的陶安、刘鹏等),自然也少不了题诗抒怀。如,明代饶州太守陶安就有“晓天霜落晚天风,陵谷阴寒树色空。樵径斧斤来杂沓,鸟巢牗户覆玲珑。千岩今古包神气,万物生成托化工。洞口荒苔人迹少,早梅独立小桥东”的诗句。五六句是本诗的精华,既把韩山的气脉和风韵概括得出神入化,又由此烘托出了“晓天霜落晚天风,陵谷阴寒树色空”的清冷,只有樵夫拿着斧子行走于小径和梅花独立于桥头。据《何氏宗谱》中所载,清代乐平梁钝夫题写过《古城夕阳》诗曰:晚景一眺荒城墓,野色动人千古思。草间白骨尽枯朽,山外夕阳空出篱。中羊食饱下平坂,鸟鹊飞倦返南枝。惟兹一片瓦砾场,耘耕尚有农锄犁。从字面上看,诗中除了“平坂上回归的羊、飞倦返林的鸟鹊和耕作的锄犁”有点生机之外,其余都是“荒城墓地、草间白骨以及山外空出篱笆的夕阳”之类惹人追思千古的“野色”,整首诗所描写的是一幅让人心寒甚至毛骨悚然的凄凉景象。
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饶州任知州期间,几次登临瓢里山并题诗赋怀,难道他不知道与韩信有关的韩山并去看看那儿的子民吗?我想一定会的。还有明代大才子大学士解缙,他在朝廷那么受到赏识并跟洪武家族关系那么密切,他就不会在来鄱履行公务时去韩山走走看看并留下佳句名篇?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嘛。应该说,关于韩山的名人名篇是有的,只是由于过去人们对于文字手稿保存意识的淡薄而没有流传下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