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良
周师傅的理发店在老南街;街口的前面接瀼溪路连着的是几间早餐店;往里些原来有一间浙江义乌人老李经营的副食店,店面也不是很大,有些年头没有见到他了,也许是回了义乌老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有一家汽车修配厂,生意红火的时候也有十几二十来人从事汽车修理,有些人在汽车修理方面很有些名堂,钣金修复更是首屈一指。当下,在新生事物崭露头角时人们还是对它给予足够尊重,以至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你问路或者聊天时,人们就还会说起,哦,我知道,那是老汽车修配厂。
是的,周师傅的理发店就是在原老汽车修配厂门口。现在汽车修配厂名存实亡了,周边建起了居民楼,原来这一片的老房子已经改得面目全非。留下的有一处老南门浴室的牌子依然还在,很有些沧桑,当年也很红火,现在是否还在营业不得而知。
现在汽车满大街无处不在,这里却没有了与汽车行业关联的一点痕迹了,连李老板的副食店都好像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只有眼前的早餐店、体育彩票店、土猪肉店、炒货店,还有几家老年人常来的麻将室占据着周围的一些空间。
当然,周师傅的理发店也是名列其中的。店面不大,有点狭长,房子有些年头了,门口是玻璃推拉门,不是很豪华,是用铝合金装好轨道向两边推的那种。门上贴有与理发有关的一些字样,欢迎光临,理发、修面、吹烫。一是开宗明义,二是提醒门上有玻璃,简单明了而又显然有些过时,你还别说,老年人剃头还就喜欢选这些地方,便宜不用说,老李师傅刮胡子修面的认真劲儿是街中心的那些时尚理发店里没有的,一招鲜,吃遍天,什么样的手艺就有什么样的客源和市场。
来得巧的马上可以坐上理发店里笨重而又老气十足的转椅剃头、刮胡子、修面。周师傅剪子、剃刀、吹风机、刮胡刀在手中一刻不停地忙着,不管是青春漆黑的青丝还是时光流逝沧桑的白发,既来此店那是新事业从头再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名为周记理发店,实际是夫妻店,周师傅理发应该是不分什么淡季旺季的,以男同志老顾客理发居多。有人喜欢平头十天半月来理一次,有的长头发一个多月来理一次,过年也很少有女的来吹烫修剪。一是店里一看比较简陋,女同志好像看不上眼,二是女人们进理发店吹烫修剪也像逛街一般三五成群,一遛儿进了灯光通明装潢华丽的时尚理发店,难得过年还不得认真打扮,不然真对不住抖音里的美颜相机了,同学聚会要拿得出手,回娘家更要经得起赞。
说起来我也应该是周师傅理发店的常客,喜欢周师傅理的平头,也喜欢周师傅细致认真的刮着胡子的短暂闲暇一刻,虽说不至于进门蓬头垢面,出门多少有点容光焕发,精神面貌还是稍有提升哦。
但近三年多却很少进周师傅理发店,也很少进别的理发店了。诸位别想岔了,还没到寸草不生的地步,头发胡子还在照常生长,因白头发与日俱增,为打响向白头发进军的长期战役,只得自己拿起剃刀和胡须刀自己开始为自己理发了。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自己为自己理发,而且有不少的这样一群人,用着他们各自的方法在为自己理发。
我的方法复杂程度应该属于中等,三四天理一次。首先用电动胡须刀将头周围头发刮至最短,头顶用理发剪加戴六毫米套随头型剪平,两边将剪套去除对镜子稍作修剪整体上就能够结束了。不是很标准的平头,但对于白头发比较严重的同志还是多少能收到一点冻龄的作用的。有的手艺更高,理出的效果更好一些,但自己理发者还是年纪较大选择适合的剪套满头剪短者居多,一年理发费二度电。
在开始自己理发的前段时间,带小女儿去过几次周师傅的理发店,他总是疑惑地看着我,怎么我的头发也不见长,突然间不理发了?要是有什么地方得罪我的地方也不会带女儿再去他的理发店呀。只好如实相告,是白头发给害的,自己学上了给自己理发的手艺了。
没办法,年纪是不小了,但还在上班,多少还得注意点仪容仪表,白发苍苍是不是有损单位形象不得而知,延迟退休又要在单位多干一阵子。只有等退休形象不甚在意的时候,再来周师傅理发店剪剪头发了。坐在椅子上让周师傅认真剃着板寸,静静躺在椅子上,涂上刮胡膏,敷上热毛巾,听着胡须刀在脸上游走的沙沙声,这样才是理发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