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中的九江抗战指挥中心

谢飞鹏

  □ 谢飞鹏

  石门楼镇位于武宁县西南方,和修水、靖安两县交界,地处九岭山腹地。据《武宁县志》《武宁人民革命史》《武宁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武宁历史》《石门楼镇志》以及《九江市志》等史籍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武宁县党部、武宁县政府,江西第一行政专署以及第九行政专署、第九战区十三挺进纵队司令部,先后迁入石门楼,在那里指挥武宁乃至九江的抗战。同时,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也委派力量,与湘鄂赣特委相互配合,先后成立武宁前敌工作组,赣西北前敌工作委员会,在石门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这个地处深山的乡镇,成了武宁乃至九江的抗战指挥中心。

  县府专署先后迁入石门楼

  1938年6月武汉会战全面展开。武宁属第九战区,是阻击日军进攻武汉重要支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月26日,马垱要塞失守后,日军溯江而上,意图沿长江南岸突破我军防线直取武汉。7月26日,九江市区失陷。8月24日瑞昌失陷。9月16日,日军沿瑞武公路进攻武宁县城。国民党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在当地群众支持配合下,浴血奋战,多次阻击敌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9年3月29日,武宁县城失陷。

  日军计划攻取道罗溪、石门楼,经修水县进犯武汉。当地人得知这一消息,连夜把从县城进入石门楼的必经之道、罗溪半山的道路挖掉。日军重武器过不了,只有改道武宁柯垅。由于相对比较安全,县城沦陷后,国民党武宁县党部、武宁县政府等机关便迁到了石门楼。接着医院、银行、邮政等部门,以及武宁县立协和中学、江西省立武宁师范和师范附小等学校也搬迁来了。

  当时,九江十县分属江西第一、五行政区。其中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区,治所设在武宁。县城沦陷后,第一行政专署先是迁至月田(在如今的新宁镇),继国民党武宁党部、武宁县政府后,也迁到了石门楼,驻扎在集镇西部山上的白家桥村。

  1940年初,第一行政专员公署由石门楼迁往铜鼓县。1942年全省改为九个行政区,九江为第九行政区,管辖武宁、九江、永修、瑞昌、修水、星子、德安等县。当时第九行政专署仍在铜鼓,对于指挥九江抗战不便,1943年9月迁回了石门镇。同时,第九战区十三挺进纵队司令部也入驻石门楼。

  本来国民党武宁县党部、县政府设在石门楼乡政府以及后面的下源张佩兰大屋(今石门楼镇政府所在地)。第九行政专署、第九战区十三挺进纵队司令部迁来后,国民党武宁县党部、武宁县政府腾让出来,驻扎到银炉殿,后来迁至廒厦村太阳殿。武宁县自卫队驻扎在张家的霄公祠(现在的石门楼中学)。

  虽然军队难以进入,但日本侵略者并不甘心。他们想尽办法,想摧毁位于深山腹地的抗战指挥中心。日寇想到了两招,先是迂回偷袭。1939年11月8日,日军145联队的一个大队300余人,攻破严阳的慈姑岭后,企图自罗溪进犯石门楼。湘、鄂、赣边区第三挺进纵队、第三大队长张佩德率本部人马,汇合慈姑岭退下的部队,在罗溪朱家山毛败峡谷中伏击。日军伤亡80人左右,大败而归,图谋未能得逞。

  见陆路进犯不成,日寇便从空中轰炸。1941年8月,日军两架飞机在石门楼上空投下八颗炸弹,炸死无辜百姓32人。如今,在石门楼中学后面和石门老街有两个池塘,就是当时日军炸弹留下的弹坑。在石门楼集镇中心有个叫墩上的地方,原来是一个小山包,被炸弹炸掉一半,成了个大土墩。由于石门楼集镇周边是大山,这些机构单位又四处分散,日军飞机找不到专员公署和政府驻地的准确地点,最后也只有作罢。

  这样,石门楼镇就成了九江抗战稳固的大后方和指挥中心。

  我党在石门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我党也在石门楼镇建立了地方组织,发动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石门楼也成了当时我党在武宁的抗战救亡指挥中心和活动重地。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开展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底,中共湘鄂赣省委改为特委。1938年2月,特委成立了万载、修水、岳阳、蒲圻等中心县委。其中,修水中心县委辖修水、武宁、铜鼓、宜丰四县党组织,中心县委统战部部长甘卓吾负责武宁工作。经过艰难困苦的3年游击战争,此时武宁全县党员只剩下50余人。1938年秋,中共湘鄂赣特委成立了武宁前敌工作组,隶属中共修水中心县委领导。

  江西第一行政区专署迁到石门楼白桥村时,受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新四军驻赣北办事处主任黄道派遣,秘密打入专署的周易(又名周建一)、卢铁夫、陈言、郑斗、魏辉甫、方培元等一批中共地下党员也随之而来。当时,从延安返赣的地下党员吴大可(又名吴建业)也被黄道派来武(宁)瑞(昌)边境建立游击队。随后,经请示省委,决定由周易、陈言、吴大可等人在武宁前敌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赣西北前敌工作委员会,周易为书记。

  赣西北前敌工作委员会与湘鄂赣特委相互配合,利用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众基础,在武(宁)修(水)铜(鼓)一带,发动与组织群众,建立武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兼湘鄂赣特委书记涂正坤,以新四军平江通讯处上校参议的身份来到白家桥。他找到前委书记周易,了解情况后,召开了会议。涂正坤指示周易等人,要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加紧建立敌后根据地。之后,周易、陈言等人根据涂正坤的指示,深入到严阳山、朱家山一带,公开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宣传发动群众,领导敌后斗争,组织难民到沦陷区抢运粮食、牲畜和生活物资,开展生产、生活自救。同时,他们又团结积极分子,组织小型自卫武装,保护人民群众,掩护难民出入沦陷区,开展反侵略、反占领的斗争。前敌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团结和促进国民党部队积极抗日,对武宁抗日救亡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前敌工作委员会,当时还有一支我党的力量在石门楼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44年8月,我党南方工作委员会大埔县地下党员饶练、陈韶元、沈琼珍、张华、张明、饶会昌、饶庆昌、罗建宁等同志,在赣西北隐蔽期间来到石门楼。除饶会昌是粮站工作人员,其他大多是教师。根据当时工作需要,在石门楼自发地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饶练领导负责。

  临时支部成立后,主要在学校及师生当中活动。他们根据当时中共中央关于在国统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以及“三勤”(勤学、勤职、勤交友)的任务,暗中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组织读书会、宣传队、墙报组,举办话剧、歌咏演出比赛,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在这偏僻的大山中,不时响起的“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抗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斗志昂扬的抗战歌声,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

  深山掀起抗日高潮

  抗战期间,众多部门、机关单位和学校、医院的迁入,石门楼一时人口暴涨,大大增加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为了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勤劳朴实的山里人毫无怨言,默默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政府引导下,石门楼先后成立了“武宁县石门军民合作社”“武宁县石门油肉合作社”等临时机构。不但有效解决迁来人员的供给问题,而且筹集了无数的物资。不仅如此,还贡献了大量兵员。为了支持抗战,“两丁抽一”,即一家有两个男孩,必须抽一个去当兵。无数勇敢的石门楼子弟奔赴抗日战场,大都为国捐躯,很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当时的石门楼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部队输送军用物资,修筑工事。同时,组织建立民间武装,袭击日寇。1943年夏,石门楼乡乡民代表会邀请泷溪、罗溪两个乡的乡民代表,在石门楼田铺村上马塅的枫林寺召开三乡联席“抗战动员大会”,成立人民自卫队,协助正规军设防守卡。还组建了五支破路队,在重要关隘路口实施破路,有效阻止了日寇入侵,保护了石门楼的安全稳定。

  虽然形势严峻,岁月艰难,但军民团结一心,对胜利充满了信心。1943年3月底,第九行政区在石门楼召开了九县运动大会。当时没有像样的场地,便在荆棘丛生、乱坟遍地的墩上开辟运动场。石门楼和邻乡泷溪、罗溪每天平均抽调民工1100多人,一个月内便修建成了运动场。并在东北角用土筑成长80米、宽45米的中山纪念塔,使运动会顺利举行。运动会为期5天,前3天有100m、200m、1000m、跳高、铁饼、铅球等田径项目以及篮球、网球等球类项目;后两天主要表演武术,有刀、剑、棍、枪、铁尺、板凳等器械及拳术表演。江西其他县市和湖北几个邻县的武术界人士也专程赶来观光,场面非常热闹,极大鼓舞了人民的信心。

  由于在抗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1943年武宁县政府将石门楼定为“示范乡”,并由县长刘炳焜兼任乡长。石门楼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文人用诗词记录这一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乡长朱本钿编成了抗战诗词集《动员集》。其中,郑素颜的《勉族人抗战》非常鼓舞人心:

  飘摇风雨势难支,正是男儿立志时。

  破浪乘风惊敌胆,共同努力迟莫疑。

  抗战也为石门楼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由于这里相对稳定,县府机关、军队以及学校的迁入,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家属、难民以及很多商家。石门楼的人口一时猛增到两万多人,各种店铺上百家。石门楼兴旺一时,被人誉为“小上海”。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国民党武宁县党部、县政府,第九行政专员公署以及相关机关单位陆续迁回县城。1949年,第九行政专员公署由武宁迁往九江。

  如今,在石门楼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石门楼发挥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的生活。当年,正是国共两党摒弃政治成见,精诚团结,军民一心,浴血奋战,最终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出经验启示,汲取力量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深读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深山中的九江抗战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