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及膳食调养

  慢性腹泻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种,多由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克隆恩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或烂或溏,常伴有肠鸣、腹痛,有时可夹有黏冻脓血,往往缠绵日久,难以痊愈。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久泄”的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者濡泄”,《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可见久泄的病机为脾虚湿盛,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可见久泄病位与脾、肝、肾有关。

  久泄的中医常见分型

  湿热下注证多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质黄褐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赤黄。治疗以清热利湿、收敛止泻为主,药方组成多有:黄连、黄芩、木香、马齿苋、槟榔、延胡索。

  肝气乘脾证多表现:每因抑郁恼怒,或情志紧张而发泄泻伴有嗳气食少,肠鸣矢气,腹痛攻窜。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止泻为主,药方组成主要有:柴胡、郁金、白芍、川楝子、延胡索。

  脾胃虚弱证多表现: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食油腻则大便溏稀,次数增加,或完谷不化,伴食少纳呆,脘闷不舒。治疗以健脾强胃、收敛止泻为主,药方多有:黄芪、白术、太子参、山药、扁豆、芡实。

  脾肾阳虚证多表现:五更泄泻,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部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治疗以温补脾肾、收敛止泻为主,药方主要为:制附片、干姜、白术、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除了中药,亦可通过艾灸来改善,如脾胃虚弱证,可选穴: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如脾肾阳虚证,可选穴:命门、关元、肾俞、天枢等穴位;如肝脾不调证,可选穴: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以上可选取温和灸,将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这些食疗方可改善泄泻

  1、莲子扁豆粥

  材料:莲子12克,白扁豆9克,薏苡仁12克,大枣10个,糯米30克。

  方法:加水适量,煮粥服食,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有健脾和中、化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湿困引起的泄泻。

  2、马齿苋粥

  材料:鲜马齿苋250克(或干马齿苋50克),大米50克。

  方法:鲜马齿苋洗净、剪碎,加适量水,煎煮30分钟,捞去药渣;再加入淘净的大米,继续熬煮成粥即可。有清热化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型泄泻者。

  3、玫瑰防风茶

  材料:玫瑰花12克,防风12克,扁豆花24克,茉莉12克,红糖适量。

  方法:前四味水煎取液,加糖,代茶频饮。有疏肝调脾的作用,适用于肝郁脾虚的泄泻。

  慢性腹泻患者平时饮食宜为易消化、少纤维、富有营养为主,如禽类、瘦肉、鸡蛋等,以及果汁、菜汤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适当多吃富含铁质和钙质的食物,避免牛奶、乳制品、辣椒、浓茶、萝卜、红薯等刺激性食物,易在肠道内产气的食物。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补充足够的营养。另外,需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九江市中医医院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锐评
   第07版:财富周刊
   第08版:创富
   第09版:健康周刊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焦点
   第12版:焦点
   第13版:万象
   第14版:体育
   第15版:娱乐
   第16版:公益
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及膳食调养
开展医务部专题培训 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