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朝全
写长江的纪传已经太多了,徐春林绝对是其中的后来者。如何写出后来者的“这一个”、写出特质、写出特别的长江来,我认为春林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可贵的个人化的、个人性的实践,《和平长江》就是这种实践的一个可喜收获。春林对于长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就像他在《后记》中所言,长江凿通万山、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他用这四个词就把长江的生态、环保、自然效益和文化文明、人文效应都概括出来了。他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和描写他心目中的这样一条母亲河——万里长江探文明、千年文脉更和平,正是作家对于长江独到的理解。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和平长江,长江虽然也会发洪水,也会造成自然灾害,但是从整体上说,从文明赓续绵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具有和平性、和谐安宁的河流,包括中华民族对长江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和平的开发,而不是粗野狂暴的开发,长江始终是滋养中华儿女和华夏文明的一条母亲河。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长江,体现了作家独到的一面,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春林是怀着一种崇拜礼敬的心态和姿态来描写长江的。就像他从开篇起笔所写,从长江一条支流、他家乡的修水出发,来接近长江这条浩浩荡荡的母亲河,到全书终笔时,他说,他的血液里流着的就是长江的水。长江子民们的血液、肉体都是由长江水构成的。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人文素养不也是由长江所哺育的吗?因此我认为作家是把长江作为自己生命的母亲和一个文化的母体来描述的,她不仅仅是生养我们的一个自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文化上的母体、文明的母体,因此他在书写的时候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怀着一种崇敬、礼敬的心理来写的。这种姿态固然是一种放低的姿态,但可能也让作者能更好地打量、观照、思考和描述这条伟大的河流。
作品结构的方式比较特别。作者自称他采用的是一种串葫芦式的结构,我个人理解这是一种串珠式的结构,把与长江相关的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关于长江的叙事采用的是时间+空间的叙事,既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的线索,经历一座座城市,这可以视为是空间的线索,同时也贯穿了长江历史的流脉,由此串联起了对长江纪传的文学性的表现。也就是以时间、空间为经纬线,编织起长江纪传。作者写长江流域沿线的城市,选得都比较精到,主要是选省会城市。这些城市就像散落在长江流域的一颗颗珠子,又像是从长江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一粒粒果实,它们是长江的子女,也是长江的一片片枝叶,将其贯穿起来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大江或者一棵完整的大树。这样的一种结构是有意味的,体现了作家的匠心。而在写各个城市时,则既有广度同时也有深度,书写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历史,包括社会生产,也包括思想文化,有点像百科全书式的描写。这是这部作品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和平长江》书写长江,聚焦写长江人、长江之子,也就是在长江两岸生活的这些子民们。聚焦人物,用情讲述他们的生活状况,是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譬如,修水一个小孩黑皮10岁就成了孤儿,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默默地长大了。后来他出去打工,若干年后突然有一天,他“衣锦还乡”,拿出20万元捐钱修路。包括写到河边留守的女孩唐奇汤,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这也是改革开放年代相当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形象,这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让我们看到了长江的哺育的力量。又如,写到鄱阳湖边救鸟的女孩莲,她的父母因为救观鸟台的老张而双双失踪了,莲因此变成了一个孤儿,就像作者所描写的,莲就像鸟儿嘴里掉落下来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鄱阳湖边慢慢地顽强地长大。这样的一些故事很感人,也很有代表性。还有如候鸟的守护人老劳,他被捕鸟人打过,但是他非常倔强,还是要劝慰捕鱼的老蔡不要滥捕,当他在餐馆吃饭看到候鸟竟然成了大菜,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去报警,最后很多人被判了刑。玉树高原上的四川南充人陈来进,娶了一名藏族女子做妻子,他听不懂藏语,两口子生了五个孩子,依靠种植蔬菜发家,却几乎没有回过南充老家。陈来进在高原上生活得既充实也充满了惆怅和遗憾。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是很多,但是都相当鲜活。他们都是长江人,共饮长江水,都是长江之子,他们和长江息息相关,血脉相连。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本意所在。换言之,文学的本意就应该注重去写人,写人的命运,在这一点上春林抓得很准。这也是这本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读了以后能带给读者新鲜感受和收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