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文学
一个星期天,我随兴来到豫宁公园,沿着100多级的台阶一路攀登到顶。山顶正对县城大街的地方,现建有一栋两层的中国传统风格的阁楼,名曰“古艾楼”。我站在古艾楼旁欣赏阁楼之美时,忽然想起以往的事情。
多年前,在阁楼的位置上,一直矗立着一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21世纪初,纪念塔迁移至武宁县革命烈士陵园,自那以后,此山及周边地区就开发成了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
我徜徉在山脊人行道上,呼吸着茂密森林所带来的清新空气。距离阁楼约三十步的山脊路旁立有一石碑,底座造型为军刀手柄状,犹如刀锋直插入土中,走近察看正面碑文:武宁县城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红十六军攻打武宁县城纪念碑。背面碑文除概述了武宁县城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过程外,还简述了1930年红十六军攻打县城的概况。
从碑文中我细读后发现,在中共武宁县第一个党组织建立以后,1927年8月14日,武宁县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逮捕并枪杀了共产党人朱美厚、方谊修等人。我翻开武宁史料,记录了方谊修烈士乃甫田乡烟港村珊厦方家自然村人。我也是甫田人,对老家的烈士更是充满了崇敬之情,也促使我进一步去挖掘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珊厦方家距离县城约20公里,位于太平山下,烟港河边,整个自然村呈珊瑚状扇形分布,是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文化的自然村。五百年前,一世祖方璁四于明成化年间来到此地,见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林木葱郁、土厚泉甘,于是由北乡二十七都嗒溪瑶坑(今澧溪镇牌楼村),携家眷分迁烟港之阳并赋名珊厦,筑屋立堂,历经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子孙繁衍近20代。
几百年来,方家子弟勤耕苦读,文治武功,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珊厦方家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时期,有正七品以上文武官员25人,民国时期县长1人。在科举考试中,方孟缙登科进士(明嘉靖乙未科,1535年);举人除方孟缙(明嘉靖壬午科1522年)外,还有方翰(清嘉庆辛酉科1801年)、方迪周(清道光甲午科副举人1834年)和方贤材 (清光绪己丑科1877年)。珊厦方家可谓文风鼎盛,远近闻名。
方谊修,1905年10月4日,出生于珊厦方家的一个耕读世家,其父方贤汗经商做布匹生意,家境殷实。他是方贤汗的次子,7岁入私塾,后就读县高等小学,之后又考入江西省立九江第六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与同学李仕毅(甫田杨廖村人)等人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回乡后,就在县城城北小学任教员。
1925年秋,在武宁县启智小学任教的邓尚志由南昌一师同学罗文炳介绍入党后,也在县城启智、宏毅、勤俭等小学和县立中学物色建党对象,先后发展朱美厚(甫田太平山村人)、陈宙新等人入党,于1926年3月成立中共武宁县城党小组,组长邓尚志。此后又相继发展汤亚伊、方谊修、卢治光、李仕毅、李阳和、张爱慈等人入党,该小组于同年8月升为县城支部,书记邓尚志,隶属江西地委。
1926年秋,方谊修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党支部委员,中共武宁县支部创始人之一。1926年冬,进入武汉农民讲习所学习。1927年5月,他被派回武宁,任农民协会主席,负责农运工作。他在全县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了“二五”减租运动,先后在武宁县城、澧溪、大源、甫田发展农民参加,同村参加的还有方後致、方贤德、方贤忠等10余人,农民运动在武宁达到了高潮。
1927年8月14日,武宁国民党右派县长张沃下令关闭城门,包围中共武宁支部第三书记朱美厚住宅,其时朱美厚、方谊修、方自强、李仕毅4人正在开会,全部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方谊修等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敌人以“宣传赤化、图谋不轨”的罪名,于8月28日将朱美厚、方谊修和李仕毅3人,在县城南门外杀害。就义前,他们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方谊修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正处人生佳年,没有后代,甚至连一张供人瞻仰的相片都没有留下。他本可以以教书为生,娶妻生子,衣食无忧。但面对国家积贫积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恶劣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他毅然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洪流中。为了民族的崛起和大义,为国为民、以身殉国的无我精神,犹如熊熊火炬永照人间。
方谊修烈士牺牲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方家族人在民族解放和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他之后又出现了方贤俊、方谊仁、方谊升、方由清等多名珊厦方家族人,为家乡、全国解放和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方谊仁、方谊升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武宁地下党小组五成员之一,为迎接家乡解放,开展了多项革命活动,他们均为离休干部;又如方由清,华东陆军学院毕业,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战地记者,副团级,离休干部。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甫田乡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元素,在方谊修故里建成了方谊修广场、党群活动室、党建文化墙等多处红色阵地。这些红色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文化品牌,也必将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