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迎春
在我的童年,学游泳是件自然而然的事。
我的家乡滨江临湖,湖泊池塘遍布于城郊村旁。盛夏时节,酷热难当,毒辣的太阳光直射下来,似乎要把人晒化了。而那些汊港就成了孩子们消暑嬉耍的最好去处。乡里的孩子夏天大多时间是泡在水里的,男孩子穿一条小短裤,女孩子则多一件花背心。
那时候的孩子游泳技能都是在水里扑腾出来的。小孩模仿大孩子,自己摸索着,掌握游泳技巧。开始双手抱着小木桥的桥墩,两条腿练习上下拍水,偶尔还会摸到菱角,便直接放到嘴里吃了。慢慢地,头闷在水里,双脚扑腾着,双手划动着向前游那么一小段,这已经是游泳的初级阶段了。等到头露出水面,也能自如地游来游去,自然就是学会了。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我就是在一个下午,忽然就能够把头露出水面游了,自己都觉得那是个奇迹。兴奋地将水花拍得四溅。
现在常带着女儿在泳池游泳。
当脚趾轻触那汪澄澈的碧水,一阵清凉瞬间蔓延全身,仿佛有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扯去了尘世的纷扰。踏入泳池,世界瞬间换了模样。除了我,便是水。水波荡漾,将灯光折射成无数细碎的银片,在眼前晃动。我划动双臂,向前游去,水从指缝间流过,又在我身后合拢。这感觉与鱼何异?鱼大约也是这般,在水中穿行,不问方向,不计远近。
我想:在水里,我就是一尾鱼。察觉到这种念头,我知道,我对这一汪碧水是有了依恋。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曝光效应”,它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只要某个事物经常出现就能增加我们对其的喜欢程度。习惯的养成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时,谈不上高兴,也说不上讨厌。可是,一段时间里,不断地重复做这件事时,慢慢地就会喜欢上所做的事。游泳于我便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年前,搬进新居,楼下几步远就是小区会所,会所地下一层有一个恒温室内游泳池。家人们都怂恿我去游泳健身。他们说游泳对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有益,锻炼心肺功能,且不伤膝盖。我置办了游泳的行头(泳衣、泳镜、泳帽),隔三岔五地游起来。
几个月后,泳池里的我,对水的感觉越来越亲切,几天不下水,浑身不自在。
在水里,我与水的对话,是那种纯粹的自由与快乐。水,轻轻托起我,无比温柔地安抚着疲惫困顿的躯体。
严格地说,我是一尾野生鱼,我的泳姿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完全是随心所欲。曾有热心人劝我,请个教练,规范下动作,会游得更快。我笑着解释,做了几十年的野生鱼,叫我变成一条养殖鱼难度可能比较大,想想都累。游泳,是为了锻炼,也是为了放松。我私心里是害怕被规范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到老都一直被规范着,我想着有那么一刻不被规范。
池边有几个孩童在嬉闹,他们的笑声被水波扭曲,传入耳中时已变得模糊不清。我想起幼时也曾如此。
此刻,我在泳池里仰面漂浮,光影与水波在眼前交织着,脑海里重又浮现出童年时那些池塘湖港。那个打水里站起身高呼“我会游了,我会游了”的小男孩,从遥远的记忆里向我游来,慢慢地,我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一条活泼自在的鱼,流动的水与游动的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如天马行空。
成为鱼的我,不羡慕天上的飞鸟,当然,天上的飞鸟也不必来羡慕我,我们不过是各自享受着各自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