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雾岛“鱼水情”

罗幸泉

  □ 罗幸泉

  雾岛的真名叫东福山岛,她不仅地处东海最前沿,是一座远离大陆,交通十分不便的孤岛,而且也是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的发源地。孤岛的山头上驻扎着我们雷达站三十余名官兵,山脚下的山岙渔村里居住着十余户渔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有幸与她结缘。说实在的,那时岛上的条件十分艰苦,其基本生活物资全靠半月一次的补给船定期补给来维系,用观通站号称“乐天派”的陈老兵的话来说,雾岛是一个来了就骂她、咒她,走了就想她、恋她的怪地方。的确,在这里过日子,关键要过好“三关”:一是缺水关。岛上淡水极为匮乏,大都依靠从大陆补给而成。虽然那时部队已掌握海水淡化技术,但成本太高甚至比柴油还贵,因此,这项淡化技术根本没有使用过一次,所以,“滴水贵如油”也就成了我们这里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从山上山下房子的结构来看也可见一斑,都是清一色的低矮的平顶房,这固然与防范台风有关,但更多的是方便于积攒雨水。二是潮湿关。雾岛果真名不虚传,山顶上一年中大约有二百天都被浓雾笼罩,稍不注意,被子、衣服和鞋子上都长满了一层厚厚的白毛,甚至出现了山顶上的被子和衣服搬到山脚下来晾晒的“奇观”。三是肠胃关。岛上怪石嶙峋,能种蔬菜的地方少得可怜。有一些小块蔬菜地的土,也是靠岛上的官兵日积月累从大陆捎来的。即便一些地方种上了蔬菜,也往往架不住大风大雨的侵袭和折腾,存活率很低。一旦摊上大风连刮几天的恶劣天气,补给船根本无法正常补给,酱油煮黄豆往往也成了岛上官兵食用的主打菜。因此,许多新上岛的战士经不起这种折腾,出现了肠胃不适和水土不服等问题。

  虽然小岛生活艰苦,但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就像《战士第二故乡》歌曲一样,唱了一年又一年,唱得经久不衰,成了这里一道最有暖色的亮丽风景……

  一旦遇上连续刮大风的情况,山下渔村的渔民尽管出不了海,但他们都没闲着,纷纷自发地来到山顶上开展慰问活动。有的拎来在海滩边捕捉的新鲜鱼虾和贝壳,有的送上储存好的各种鱼干等,用渔民的话说,为解放军“保护神”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那是他们的分内之责。那种真诚真是令人感动。

  当然,岛上官兵也深谙“投桃报李”的道理。到了补给船来岛补给时,全岛简直就像过节一样狂欢。岛上的官兵早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淡水补给,首先把渔村的每家每户先补足,然后才向山头运水。当渔村老老小小欢天喜地地拎着大桶小桶的淡水朝家走时,官兵们的脸上都会自发地露出一种不可言状的喜悦和微笑……

  最有意思的是雷达分队长大魏,他在河南老家谈了一个女朋友,谈了三年,感情笃深,原计划春节休假回老家成亲。这个女朋友是个中学教师,挺追求浪漫情趣,不打招呼,趁暑假期间千里迢迢赶到海边,搭乘补给船上了岛,这可难倒了站长和指导员,因为岛上没有多余的房间和床铺。就在这时,渔村的“老支前”黄老伯主动上了门。他告诉大家:他儿子正好在外地做生意,他的新房正好空着,完全可以作为魏分队长的临时新房,同时,也可以沾沾喜气……

  离开雾岛虽然五十多年了,但我依旧思念着雾岛,思念着雾岛的一草一石,思念着雾岛军民鱼水情深的点点滴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热读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立秋三候
危机四伏的丛林
游成一尾野生鱼
雾岛“鱼水情”
从介溪到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