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命运之河上漂浮的尘埃

——再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 八(8)班  胡皓洋  指导老师:芮晓媛

  合上这本五十万字的家族史诗,耳畔似还回荡着穆斯林葬礼的诵经声,仿若亲眼见到玉器作坊中晶莹玉料,在时光雕琢下迸裂出繁杂纹路。霍达以三代人的命运为镜,映照出文明碰撞时的耀眼光芒与深切创痛,在这玉碎瓦全的命运里,每个人皆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尘埃。

  主人公韩子奇的人生,恰似他一生钟情的玉器。年轻时的他,温润如玉,熠熠生辉,却在战火纷飞中无奈流亡,命运如美玉般破碎。身为痴迷玉器的“玉王”,北平沦陷前夕,他听从英国朋友沙蒙・亨特的建议,将珍藏玉器运往伦敦保管。在那儿,他与妻妹梁冰玉产生情感纠葛,有了女儿韩新月,自此灵魂被困在道德与真爱之间,饱受煎熬。晚年,“文革”爆发,他被划为资产阶级,玉器被毁,却仍执着守着残损玉器,在四合院中渐渐凋零。曾经让他舍下妻儿的美玉,最终成了束缚他生命的沉重枷锁。

  梁冰玉,这位燕京大学的知识女性,穿着穆斯林长袍却怀揣着莎士比亚诗集的矛盾体。伦敦大轰炸时,她与韩子奇陷入禁忌之恋。归国后,与姐姐梁君壁(韩子奇之妻)产生嫌隙,最终被宗教礼法放逐,成为一个不被承认的悲惨母亲与妻子。暮年她重返故乡,面对女儿的坟墓,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在她身上划下无法愈合的伤口。文明的撕裂,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更在她精神深处种下痛苦的刺。但她在爱情风暴后,仍能保持理智清醒,这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着我。

  全书最令人唏嘘之处莫过于新月之死的象征意蕴。新月,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图腾,寓意上升、新生、幸福与吉祥,却也暗示着韩新月短暂易逝的命运。她带着剑桥康河畔双重文化基因,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双重枷锁下,终究逃不过宿命安排。未名湖畔,她与楚雁潮的师生恋,既是母亲悲剧命运的重演,也是新旧社会交替时的凄美绝唱。回族传统丧仪的白幔盖在新月身上,汉族青年楚雁潮只能在墓前奏响《梁祝》,东西方文明的鸿沟在此刻化为跨越生死的永恒隐喻。

  作者以奇珍斋的兴衰为经线,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为纬线,编织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玉器世家的悲惨爱情故事。那些在斋月诵读《古兰经》的信徒、研读济慈的学者、战火中守护文化的匠人,共同构成时代变革的精神群像。他们的挣扎与沉沦,恰似玉器上的裂纹,是残缺记忆,也是时代独有的纹理。葬礼诵经声渐远,我恍然明白:时代巨变,总伴随着个体的沉痛与牺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热读
   第03版:悦读
   第04版:悦读
   第05版:深读
   第06版:泛读
   第07版:健康
   第08版:视觉
   第09版:九江教育
   第10版:教育广角
   第11版:教学教研
   第12版:公益支教
   第13版:学在经开
   第14版:县区风采
   第15版:教师论坛
   第16版:校园文苑
家乡的冬天
试卷外的答案
惬意的风景
情牵李公堤
你,一直都在​
命运之河上漂浮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