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霞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半个月的使用感受,无广,真心话……”视频开头,测评博主仿佛要和粉丝掏心窝子;可不一会儿,嘴里全是广告词。据法治日报报道,社交平台上,测评类广告层出不穷。本应为消费者“探路”的网络测评,却成了商家夹带私货的途径。
直面“选择困难症”,以第三方的身份体验使用,将不同品牌的同类型产品分出优劣,给出选购建议。部分测评博主,看似“理中客”,不偏袒任何一个品牌,暗地里却与商家合作,做广告赚提成。所谓测评博主很可能压根儿没测评过几家商品,而是听由“金主”指挥,拿客观测评当幌子,行带货、拉踩之实。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测评广告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公平公正。有的测评博主根本不专业,与其说是产品测评,不如说是消费者吐槽;有的产品好不好很难有个标准,比如口味是否甜到发腻等,千人千感,给测评博主信口胡诌留下空间。
测评博主背地里做带货博主,既误导消费者,又不利于产品的优胜劣汰,只会把市场的水搅浑。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要求,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测评博主夹带私货,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涉嫌违规违法。
测评博主自身须经得起测评。相关部门应明确规定从事第三方测评的准入条件,设置基本门槛;平台也应加强对测评内容的审核,处罚违规账号。更为关键的是,测评博主要守住职业底线,“不吹不黑”。让测评归测评、让广告归广告,才能净化市场生态,更好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暗地收钱的测评类带货,能有多少好货?
(原载《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