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文学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旋即落入敌寇魔爪中。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此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首先奋起抗击日军,从而揭开了全国性抗战的序幕。
在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战中,为配合武汉、长沙保卫战,武宁军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数次血战,较为著名的战役有:观凤山争夺战、新溪源保卫战、武宁城争夺战和马卸鞍阻击战等,其中观凤山争夺战最为惨烈。
观凤山,俗称棺材山,后称幸福山,现为武宁县巾口乡境内。观凤山属太平山支脉,海拔550多米,东西走向,修武公路与其同向延伸。山的东面是箬溪和莲花,南有修河之阻,西障陂头河,并与大脑尖、加白老、望人脑诸山相望,距武宁城约60里。因此,占领观凤山,东可控制武(宁)阳(新)公路,西可扼守修武之径,是为当时的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八十多年前,在这里我军与日寇发生十余次争夺战,其中三次甚为激烈。
一
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战役。日军动用军队35万,沿长江两岸及大别山北麓合围武汉。中国集结百万大军,依托长江、大别山及湖泊沼泽地貌,构成多层次防御体系。战场涉及安徽、河南、江西和湖北四省大片区域。赣北地区当时隶属第九战区,成为抗击日军、保卫武汉的正面战场之一。
1938年9月中旬,为了勉励武汉保卫战中的抗日将士,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带领慰问团携带募集来的百万元群众献金及物资,前往江南战场慰问。9月18日,郭沫若一行到达战时前方指挥所驻地武宁箬溪看望将士;同日又前往翁家扁(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部驻地)慰问官兵并发表“誓死抗战,保卫武汉”的主旨演讲;19日到20日郭沫若等人又在陈诚陪同下驱车来到武宁县城,慰问李玉堂第八军将士。
1938年10月初,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由瑞武边境侵入武宁后,即向观凤山扑来。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玉堂指挥其第三师,在罗盘山、观凤山地区阻敌西进。战斗最初在莲花附近的东严、牌楼下、王平坳一带打响,后来第八军且战且退,逐渐转移到观凤山作战。在观凤山脚下,第三师的一个团不幸被日军包围,尽管官军顽强奋战,致敌伤亡惨重,然日军武器精良,机枪、钢炮轮换使用,又因敌众我寡、连续多天作战,最终全团官兵皆壮烈牺牲。
就在观凤山激战中,蒋介石令杨森一个师接受李玉堂指挥,驰援武宁。杨森部一三三师师长杨汉域率领该师立马由醴陵出发,经浏阳、铜鼓、修水至武宁。这时,罗盘山、观凤山战斗要地已陷敌手。军长李玉堂令一三三师向两山进攻,试图夺回阵地。由于日军武器精良,又居高临下,第三九七旅屡攻受挫。师长杨汉域乃改用白天固守要点、夜间猛袭的战术,几次攻下罗盘山和观凤山;但次日敌军用重炮轰炸后,猛烈反攻,在伤亡很大的情况下几次得而复失,形成拉锯式战斗。
杨汉域另以三九九旅七九七团(团长陈亲民)由罗盘山以西,经过第三师阵地,攻击日军侧背。三九七旅同时向当面之敌佯攻牵制敌人。陈亲民团乘敌不备,初战重创日军。午后日军集中优势步骑兵在炮兵掩护下,向陈亲民团反扑,副团长滕君甫亲临前线指挥,以身殉职,部队一度后退。杨汉域即令通讯连连长陈德邵(兼代参谋)率领该连的冲锋枪排,前往督战。陈德邵立即执行,并亲往第三师联系,请其协同陈亲民团围歼侵入山谷日军。经两部共同努力,激战约一小时,日军狼狈溃逃。因三九七旅伤亡过大,杨汉域以三九九旅接手阵地。该旅采用紧守要点,入夜以精锐小部队奇袭强弩之末的日军,使其无力再犯。最后一三三师在军长李玉堂的领导和第三师的配合下,经过25昼夜浴血奋战,终于重创日军,从而粉碎了日军从鄂南包围武汉的阴谋。后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接防,一三三师回湖南平江,还归建制。
二
观凤山的第二次激战发生于1939年3月20日至28日。日军第八师团及伪军一部为策应南浔线主力南犯,向武宁东部罗盘山、观凤山等阵地发起猛攻,与李玉堂第八军和彭位仁第七十三军发生激战。
3月20日拂晓,日军先后以大、小炮数十门向罗盘山、观凤山北部发射炮弹400余发。上午9时又使用战机30余架,不断投掷炸弹轰炸我军阵地。之后,敌约两个联队在炮火掩护下,向罗盘山、观凤山南部冲锋。另有敌200余名偷渡陂田河,向国军部队后方发起进攻。阵地上硝烟滚滚,战火弥漫,抗日将士们沉着机智地以机枪、手榴弹反击,决不后退。自21日起,敌人又以飞机、大炮轰击,并施放毒气,步兵强渡陂田河西犯。尤以26日为甚,这天敌人先后施放重性毒气4次,幸亏官兵事先预备肥皂水浸白布罩口鼻,时逢大雨又倾盆而至,使重性毒气不易生效。
3月27日晨,敌军纠集四个联队又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攻击, 战事重心移向箬(溪)武(宁)公路及陂田河西南的大脑尖、加白老、望人脑等地。国军部队的爱国官兵英勇顽强,誓死坚守每一山头,每一阵地,非战至最后一人一弹,决不拱手放弃。至薄暮时分,第八军和七十三军两部伤亡过重,战场指挥官断然集中千余人,向敌进攻之处猛冲,白刀肉搏,打退敌人进攻。后又恶斗一日,到29日晨,第八军和第七十三军难以支撑局面,只得向武宁方向撤退,武宁县城沦陷。
三
日军在华北和华东战事告捷后,企图通过进攻和占领长沙来巩固南方统治。抗日战争时期,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日双方军队在长沙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攻防战。1940年春末夏初,日本侵略军试图从武宁沿幕阜山南麓,侧面攻袭长沙。第三十集团军所部七十八军新编十三师第三十九团,在观凤山拉开了阻击战的序幕。
在这次阻击战前,部队早已周密部署,利用重叠的山峦、陡斜的山势据险扼守;另外,又挖掘了纵横交错的战壕,筑好了各种火力点的掩体,严阵以待。
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诱敌深入,三十九团先派了一个连,在一天凌晨掩护爆破组炸毁了敌占区团田庙附近的一座公路桥。敌人为了确保它的后方运输线,对这个连跟踪追击,发起了围攻。该连且战且退,退到观凤山的半山进行阻击。敌人开始用大炮轰击,把阵地打成一片火海,观凤山前的名胜古刹——石镜寺,也顷刻毁于炮火之中。接着敌人的步兵向阵地猛扑,该连凭借松林内的壕堑,用轻武器阻击敌人。鬼子一到壕边,枪声四起,步枪、轻机枪齐鸣,打得鬼子接二连三地倒下去。初战告捷,仅用一个连的兵力,几乎消灭了日军马山部队一个中队,并缴获许多战利品。
为了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三十九团早已从修河沿岸的丘陵地带和观凤山南麓山腰前沿阵地撤出,集结到观凤山主峰的南面,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日军马山部队分南北两路,将观凤山团团围住。敌人的飞机不断地轰炸,炮兵把成吨的炮弹倾泻在观凤山上,山头几乎被炮弹削平,但团长邱仲丕仍沉着指挥,官兵顽强坚守阵地,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敌人总攻开始了,轻机枪、重机枪的射击声以及迫击炮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经过暴风疾雨般的射击之后,敌人像蚂蚁般地往上爬,号叫着涌向前沿阵地。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团长一声令下“打!”一颗颗手榴弹从战壕中飞出来,在敌群中开花。英勇的抗日战士们,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从战壕中挺起身来,端起机枪,居高临下,左右扫射,阵地上烟尘滚滚,火光闪闪。在连续三天三夜的激战中,敌人发动了十几次冲锋,但每次冲锋,都扔下了成堆的尸体。在整个战斗中,共击毙日军马山部队1000余人。
这次阻击战正值春末夏初,观凤山处在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的前沿地带。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群众无法耕种,田园大半荒芜,即使收到一点粮食,多半被鬼子和汉奸搜刮殆尽。群众生活困苦,部队的给养就更困难。抗日部队集中在观凤山上,山前山后的通道,都被敌人切断,不但弹药不多,饭也吃不上,甚至连饮水都困难。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当地群众仍以强烈的爱国之心,自觉地组织起来,积极支援前线,把一箱箱弹药送上山去,又把一个个伤员抬下山来,同时还把稀饭、开水一桶桶地送到阵地,为战斗的胜利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烽烟早已散尽,今日观凤山,三面环水,林木葱郁,鱼肥虾壮,瓜果飘香,现已成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的一座名山。这一喜人的成果,正是无数抗日勇士和革命前辈用鲜血和汗水铺就基路而发展出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