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基立派”雷金玉

张扬文

  □ 张扬文

  雷金玉是“样式雷”第二代,是雷发达的长子,字良生,于清顺治己亥年(1659年)八月十六日巳时出生于金陵,清雍正己酉年(1729年)十一月初十日戌时逝于北京,享年70岁。

  康熙初年,年幼的雷金玉随父进京,居住于北京城海淀镇槐树街。后进入太学读书,成为国学生,毕业后考取候选州同。“候选”是清朝一种选任官员的制度,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官员,经考试或捐纳,由吏部查验属实后,予以登记待命,听候依法选用。“州同”,是清代的官名,属知州的佐官。“候选州同”,指拥有官员资格,作为知州的佐官听候选用的预备官员。

  雷金玉自幼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能熟练操作锯刨斧凿,尤其喜欢工程设计。国子监毕业后,他对《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进行了更深入的钻研,自己动手绘制设计图、制作烫样,对《工程做法》予以更专业的修正和补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归来,考选了一批优秀匠人营建畅春园。经过层层选拔,雷金玉担纲畅春园楠木作工程,主建九经三事殿。在大殿上梁时,雷金玉表现出色,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帝对雷金玉的奏对赞赏有加,亲赐为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并封赏为七品官,享七品俸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改名为“圆明园”。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启动圆明园扩建工程。雷金玉转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负责圆明园的设计营造工作。雷金玉博采众长,将建筑、园林、景观、绿化巧妙融合,把圆明园规划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包括新辟的大宫门、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等,成为雍正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成为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如此宏大颇富远见的规划,奠定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后历经两代,圆明园在乾隆盛世创下辉煌,成为“万园之园”,被法国文豪盛赞为“世界奇迹”,称其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雨果写道:“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他认为,“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雷金玉凭借出色的设计水平,成为显赫一时的圆明园总设计师,深受雍正帝的赏识。雍正己酉年(1729年)八月十六日,雷金玉七十大寿时,雍正帝特命皇太子弘历亲笔书写“古稀”匾额,赐给雷金玉。当年十一月初十日戌时,雷金玉去世,需葬归金陵。雍正帝恩赏其白银一百多两作为盘费,并下旨沿途官员在驿站为扶柩队伍提供补给。这份殊荣,成为雷氏后人引以为傲的一段佳话。

  雷金玉是“样式雷”第二代,他以国学生身份加持木作匠人,精心管理样式房,首创“烫样呈审、图档留痕”的营造体系。他强基立派,开辟了“样式雷”专业设计的先河,令皇家建筑从此有章可循。他创新发展了“样式雷”建筑技艺——融合建筑及园林景观绿化的典型特征,以匠人之魂铸就传奇,以“寸土尺天皆入画”的格局,主导圆明园规划设计,将江南园林的灵秀与北方宫苑的雄浑熔铸一体,奠定了“万园之园”的优秀基因。

  雷金玉为“样式雷”家族创建了歆享浩荡皇恩的第一座高峰。他的名字,不仅刻在圆明园的残垣上,更嵌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因链,成为延续赣鄱文脉、充盈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社区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强基立派”雷金玉
血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