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孝树
程普,字德谋,生于汉末幽州右北平郡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特殊之地。
程普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而程普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征战之路,他先后效力于孙坚、孙策、孙权这三位东吴历史上赫赫有名、如雷贯耳的君主,成为了东吴政权崛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曾在瑞昌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与瑞昌这座城市之间有着难以取舍的缘分。
在追随孙坚之时,程普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讨伐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战争。程普为了维护汉室正统和天下太平,在战场上毫无畏惧,凭借着高强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杀敌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孙坚不幸去世,这对于东吴政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程普并未就此消沉,他带着对孙坚的忠诚和对东吴事业的坚定信念,继续跟随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伟大征程中,程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孙策英年早逝后,东吴的命运再次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程普毫不犹豫地肩负起了更为重大的责任。他与张昭等一众忠臣良将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辅佐年轻的孙权。他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为年轻的将领们指引方向,人们都尊称他为“程公”,这个称呼不仅仅是对他年龄和地位的尊重,更是对他为东吴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认可。
三国时期,瑞昌市区所在地名为湓城,是吴国的重要属地。这里地理位置独特,与赤壁相距不到300千米,在赤壁大战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程普率军驻扎在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的桂林桥一带。此地,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据点,宛如一颗镶嵌在战略地图上的关键棋子。在驻扎期间,程普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为孙策占据江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孙策病逝后,程普对孙权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地辅佐这位年轻的君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程普再次成为了主角之一,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赤壁之战,堪称汉末三国时期的一场惊天动地、扭转乾坤的大战,它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之战,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程普担任孙吴军右都督,与周瑜(左都督)并肩作战,共同驻守在柴桑西隅,也就是如今的瑞昌桂林桥。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战役中,他们二人各领万人,紧密合作,如同两只相互配合的铁拳。他们与刘备的军队联手,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决战。
面对强大的曹军,程普和周瑜没有丝毫畏惧。曹军号称百万之众,战船如云,气势汹汹。然而,程普和周瑜深知曹军的弱点,他们巧妙地利用长江天险,将其变成了自己的天然屏障。曹军大多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战,这一弱点被程普和周瑜敏锐地捕捉到。于是,他们制定了火攻的战略,这一战略堪称绝妙。在战斗中,程普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果敢的决策能力。当战船在江面上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曹军时,他镇定自若地站在船头,指挥士兵们进攻。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仿佛燃烧着胜利的火焰。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火势在曹军战船中迅速蔓延,一时间,江面上变成了一片火海,曹军大乱。
程普身先士卒,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指挥战船穿梭于火海之中,与曹军展开激烈厮杀。他的勇气和智慧感染着每一位士兵,让他们忘却了恐惧,奋勇向前。在这场战役中,东吴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赤壁之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三国的政治格局,为东吴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无比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胜利,让程普的名字更加响亮。战后,他被授予裨将军,并担任江夏太守。但他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返回柴桑,驻守在赤乌镇。在这里,他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东吴的领土。他日夜坚守在岗位上,时刻警惕着敌人的动向。他积极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素质,加强城防建设。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东吴的安全和稳定。后来,他凭借卓越的战功晋升为荡寇将军,成为东吴军队中的核心将领之一,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军营中度过,军营就是他的家,战争就是他的使命。他在军中因病去世,虽然享年未知,但他的事迹却永远地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永不磨灭的印记。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桂林岗,这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回忆。
1985年10月21日,瑞昌县人民政府将程普墓址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尽管岁月无情,风雨侵蚀,碑石已无踪迹,但这片土地依然承载着程普的英勇事迹和历史贡献。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史官,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据清代《江西通志》载,程普墓坐落在瑞昌县桂林街道立新桥东南方向约二百米处。这片河床上的草坪,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它经历了无数的春夏秋冬,目睹了岁月的流逝。墓地原址上,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程普被铭记,那是历史对他的一次致敬。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立碑,碑文铭刻着“大汉副都督亭侯程普公之墓”的字样,这些字仿佛是历史的声音,在向后人讲述着程普的伟大。这些历史的遗迹,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却永远不会磨灭,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另外,据《程氏宗谱》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程普于冬季病逝后葬于(瑞昌)桂林岗。瑞昌市桂林街道栗家畈,位于瑞昌市郊,宛如一颗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的明珠。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清澈的溪流在山间潺潺流淌,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土地谱写的美妙乐章。瑞昌市桂林街道栗家畈居住着程普的后裔,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着程普的血脉和精神。他们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延续着家族的荣耀。
程普的第72世孙程厚安老人收藏的《程氏宗谱》详细记载了程普的一生。这本宗谱就像一部珍贵的史书,将程普的辉煌人生一一展现。程普随孙氏定江东,破曹操后,擢升为江夏太守总兵都督,后镇守赤乌(今瑞昌),加封荡寇军都亭侯,晋封金紫光禄大夫。这些详细的记载,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程普那波澜壮阔的一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他的辉煌成就。每一个职位的晋升,每一次战功的获得,都是他智慧和勇气的结晶,都是他对东吴忠诚的体现。
目前,瑞昌的程普后裔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桂林街道、南阳、武蛟、范镇等乡镇,人数近2000人。在这些程普后人中,名士辈出,他们如同璀璨的繁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闪耀着光芒。例如程普第20世孙程文季的五个儿子,他们才华横溢,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们有的担任浔阳太守,为当地的治理和发展尽心尽力。他们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使得浔阳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有的担任鄱阳府参军,为军事事务出谋划策。他们精通兵法,善于分析战局,在战场上为鄱阳府的军队制定战略战术,多次取得胜利。还有的担任太子少保,为皇室的传承和稳定贡献力量。他们陪伴在太子身边,教导太子礼仪、道德和治国之道,为国家的未来培养着优秀的接班人。
更有甚者,有人担任出使高句丽的使者,肩负着国家的外交使命。他们远渡重洋,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风采。他们精通多国语言和文化,能够巧妙地处理外交事务,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这位出使高句丽的使者不幸溺水身亡,为家族的辉煌历史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他的离去,如同璀璨的星辰坠落,但他的事迹却永远被家族铭记,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而且瑞昌城市名字来历与程普有关,据《瑞昌县志》记载,赤壁鏖战的前夕,东吴大都督周瑜在九江甘棠湖祭坛点将,那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庄重氛围的场景,仿佛是神灵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挑选勇士。而远在数百里之外的瑞昌,程普从军帐中走出。那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如同被鲜血浸染一般。程普偶然间看见一群乌鸦由营前飞过,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周身泛起赤红颜色。在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敬畏,程普认为这是祥瑞之征,这一景象如同上天给予他的暗示。于是,他急忙命人传报孙权。或许是冥冥中的天意,不出几日,赤壁大捷的喜讯便传回朝堂。孙权得知后,龙颜大悦,对程普的功绩更是赞赏有加。为了纪念这一喜事,孙权遂名其地曰赤乌镇,后改曰瑞昌镇。这一命名,如同开启了瑞昌这座城市历史的新篇章,从此瑞昌与程普的故事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这里始设赤乌场,标志着这片土地在行政上有了新的地位。这一举措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这片土地开始走上了一条有序发展的道路。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升场为县,再次定名瑞昌。此后,瑞昌历经一千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艘稳健航行的巨轮,几乎均为县级建制,稳定发展。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直到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瑞昌撤县设市,成为江西省辖县级市,由九江市代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同凤凰涅槃,展开了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
程普与瑞昌的缘分,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他在瑞昌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事迹成为了瑞昌人民心中永恒的传说。他的军事成就、忠诚精神和对这片土地的贡献,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瑞昌人。他的故事成为了瑞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口口相传,融入了当地的民俗、艺术和传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