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果香里的作文课

王朋宾

  □ 王朋宾

  高三备考的日子,忙碌又压抑。办公室里,我和耿老师被堆积如山的作文本包围,像被纸页压弯的果树。窗外,空调外机单调的嗡嗡声,与午后的沉闷交织,而桌上的一盘橘子,成了我们唯一的慰藉。

  耿老师剥开一个橘子,几瓣果肉滚落进纸堆。“你瞧瞧这篇《论孤独的价值》!”她指着作文对我说,嘴角沾着柑橘汁水,“这学生,‘孤独是灵魂的磨刀石’,一连用了三次,毫无新意。”

  我戴上眼镜,看着她细心剥去橘子果肉上的白络,接过一瓣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咱得教学生构建完整的比喻,”我边嚼边说,“就像这橘子,果肉、果皮和筋络,缺一不可。”于是,我们开始收集那些生硬、孤立的比喻,像收集烂橘子一样。阳光将办公桌一分为二,耿老师在亮处整理问题作文,我在暗处思索解决办法。当第19份作文被贴上“比喻贫血症”标签时,她笑着打趣:“看来得给他们补点维C了!”

  第二天上班,车还没启动,耿老师就兴奋地从包里掏出《芥子园画谱》。“用山水画的不同画法教学生写比喻的层次,你觉得咋样?”她的眼睛闪着期待的光。我点头赞同,画家用不同的画法,细腻展现山石纹理,写比喻也应从不同角度下笔。清晨的雾气钻进车窗,打湿了夹在书里的银杏书签。

  一次月考后,为帮学生写好议论文,我们想出“论点实质解析法”。耿老师把苹果切成三块,每块代表一个分论点。她拿着美工刀划开学生作文,眉头紧皱:“你看这个‘苦难即财富’的论点,就像打过蜡的橙子皮,看着光鲜,剥开全是干巴巴的纤维,毫无实质内容支撑。作文不仅要提出论点,更要从原因、影响、解决办法等角度深入剖析,这样文章才站得住脚。”

  为让学生更直观理解,我们组织了“论点剖析”研讨会,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典作文论点,模拟剥橙子,层层深入分析。在讨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时,学生一开始只看到便利,经引导,逐渐深入到对隐私问题、人际关系变化等层面的分析。

  傍晚,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户。耿老师带来老家寄的脆柿,我们一边吃,一边把范文剪成小块拼成论点拼图,柿子汁很快浸湿纸张。她把柿子蒂轻轻按在一篇《超越苦难》的作文结尾,认真地说:“结尾不能简单重复观点,得有升华或新思考,就像这柿子蒂,看着不起眼,实则关键。”

  高三(3)班的张淘,作文里第一次出现“苦难是会呼吸的伤疤”这个生动论点时,耿老师正用热毛巾敷手腕,连续三周批改作文,她的虎口被钢笔压出青紫色凹痕。她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会呼吸’,赋予‘苦难’以生命;‘伤疤’,契合苦难给心灵和生活留下的印记。”那一刻,我们知道,所有努力开始有了回报。

  耿老师重感冒那天,我用她新买的养生壶炖了冰糖雪梨汤。她裹着红色风衣,还在批改竞赛作文。我把雪梨水递给她时,她顺手替我捻去衣领上的线头。铁勺与瓷碗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她的体温透过宽松风衣袖口传来。玻璃窗映出我们挨在一起的轮廓,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深冬,教研会在5号楼一楼大会议室召开。耿老师解开蓝白格子围巾,露出樱桃红的羊毛衣领,恰似剥开石榴,露出晶莹的籽。她把葡萄籽摆成星座的形状,认真地说:“我班有个学生想用《天工开物》论证人工智能伦理,简直像穿蓑衣防核辐射,风马牛不相及。我们打算建‘论据素材库’,按主题、年代、学科分类整理《乡土中国》等素材,方便大家快速找到合适论据。”

  一个寒风刺骨的早上,我坐在她车上,她兴奋地给我看手机相册:“我昨晚冒雪拍的二十四节气星空图,要让学生用的论据像星星一样,鲜活亮丽。”她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在挡风玻璃上结成冰花。

  学生作文永远像一场“论据大乱斗”。有学生用《徐霞客游记》分析大数据时代,我和耿老师面面相觑,哭笑不得。二模前的夜晚,校园一片寂静,我、耿老师和几个学生在复印室组装《议论文结构诊断手册》。耿老师用樱桃核粘出一个骨骼模型,红色的果肉汁晕染在A4纸上,竟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她一边拆解“总分总”结构的范文,一边耐心讲解:“这种结构太模式化,限制写作发挥。咱们试试‘心跳结构法’,先抛出引人深思的现象或问题,激发读者好奇;再分论点阐述,每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发力,一松一紧;结尾呼应开头,实现升华,让文章有起伏、更具张力。”大家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在月光下完善作文新结构法。

  五月,枇杷熟了,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办公室里,我和耿老师又为议论文评分标准争论得面红耳赤。耿老师突发奇想,用枇杷叶包着冰块,做了个“冷热评分装置”。遇到结尾情绪过于饱满的作文,她就把冰袋放上去,严肃地说:“抒情太浓,减3分;全文要是没有理性分析,再扣5分。理性分析是议论文的核心,比如对事件因果的推导、对观点利弊的权衡。”我们逐字逐句斟酌,枇杷叶的叶脉印在作文纸上,成了天然的界限。

  毕业典礼那天,校园里满是青春的欢腾。学生们把批改过的作文折成纸飞机,漫天飞舞。耿老师悄悄塞给我一颗枇杷,轻声说:“最甜的留给你。”看着热闹的场景,我们心里明白,那些写满修改意见的教研笔记,早已悄然改变着学生们。

  高考放榜那天,我和耿老师回到空荡荡的教室整理资料。她端来两碗冰镇杨梅汤,碗底沉着当年的樱桃核。这时,她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个激动的声音传来:“耿老师,我查分了,语文135分,作文满分呢!谢谢您,我们的‘水果老师’!”她晃着碗里的红杨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窗外,蝉鸣声此起彼伏。

  二十年前,那个老和我争论作文评语的男生,如今已是市教科所的教研员,他站在校门口等我们。我们三人在紫阳花丛边,讨论下学期新的教学改革。一大团紫阳花掉进了耿老师的酸梅汤里,她伸手去接花瓣,手腕上的金镯子碰翻了碗,深紫色的酸梅汤汁在水泥地上洇开。教研员笑着说:“这痕迹,就像王老师的教学方法。”

  我望着地上的痕迹,忽然想起多年前她用樱桃核粘出的骨骼模型,恍惚间,三十多年的教书岁月,在蝉鸣声中,仿佛凝成了花球里那颗还未绽放的小花苞,静静等待下一季的盛开。杨梅的酸涩和紫阳花的香甜,依然在空气中交织。而我们的故事,仍在果香中延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深读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果香里的作文课
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