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饼屑

黄河浪

  □ 黄河浪

  秋意渐浓,正是月饼上市的好时节。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着实很是怀念当年吃饼屑的感觉。

  想来饼屑,好似时间的印记,仿佛记录着儿时每一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它不仅仅是食物的残余,更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温馨的记忆和家的味道。

  在我看来,金黄酥脆的饼屑,每一口的咀嚼都是回忆与期待。饼屑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家庭幸福的象征。在劳碌的庸常生活中,儿时的饼屑会时时提醒着我们,不论沧桑如何变幻,家的味道始终都在讲述着中秋团圆的故事。

  虽然在那物质不太丰裕年月大人孩子都喜爱吃月饼,但因为受到凭票证供应的限制,要想像今天的孩童这样随意尽兴地想吃就吃,则是朝种树,夜乘凉,完全不可能的事。

  遥想那时中秋月圆之夜每家每户吃月饼的时候,都是用小刀切成一片一片的,用手掌托着轻轻盛放在盘子里,每样品种都只能浅尝辄止,只能是稍微咬一口尝个滋味。

  不能否认的是,饼屑如同时间的尘埃,不经意间就会在某个节日铺满了我们的回忆。这是对往日时光的一次温柔触碰,提醒当下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当下的孩子偶尔远方归来,也会带些月饼、甜饼之类的包装食品。每每食完,包装纸或包装盒也多会落些残剩的碎屑,孩子总会不屑一顾欲弃之。

  我细心的老爸发现后会赶忙走近用手将碎屑微微聚拢拂起食之。还会语重心长跟孩子说道:

  人,最是不能忘本;

  我们不能算经济账,要算道德账;

  有好多吃的东西我们要做到可吃不可糟。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饼类碎屑碎皮,在大人不经意的言语点化中,完整地拼凑出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活轨迹。让我们以更加细腻的心态,去感受某些事物微小而真实的存在,让琐碎日常而更加丰饶。也许这些饼屑,是真正意义上欢聚时光的见证者,封存着既往的欢笑与温馨。

  早些年我们过中秋节时,厂区小店供应的发饼、五仁、豆沙、擀酥月饼等月饼,是由食品厂或小作坊在节前特意组织生产上市的。用料新鲜,配比讲究,糖油很重,品质绝对有保证。那年头,人们肚子里缺少油水,这几种月饼非常适合大众的口味,因此,每年中秋市场上都很热销。

  厂区内部小店里的月饼一般都是会散装在一个个扁平的小木箱里,下面垫一层白纸,售货员在卖月饼时,多是用不锈钢或者竹片夹子一块一块地夹着往纸质的袋子里装,然后迅速用纸绳捆扎好。尽管他们那时的操作很是小心谨慎,还是免不了会有一些松脆的月饼外皮脱落下来。

  我亲眼看到过当一箱月饼卖完后,售货员忙着就手将散落在木箱里的月饼屑倾倒在一起,收集起来。就这样聚少成多,一箱箱月饼卖下来,集中起来的月饼屑也有了可观的数量。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拿到另外一柜台上再行对外廉价销售。

  那个年代,有的生产厂家或小作坊,也会在中秋过后的那段日子里不定期地在门口“处理”月饼屑,价格同样也很低廉。大多途经路过的人也会很珍惜这难得的购物机遇,店门口的店员还多会手捏小报边摇边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家里顽童多的家长听到此类招呼到后都会毫不犹豫掏钱购买。很快就会一售而空。

  对月饼屑的情有独钟自然都是小顽童。好东西都喜欢和好朋友分享。似乎是那个年代孩童们最本真的特质。有时,一个小院子里的小伙伴在过节赏月时往往会主动央求别的小伙伴,非要拿手上吃了皮壳特意留下的月饼芯来换取别人的月饼皮壳吃。

  其实,就算是那个珠算流行的年代但身为幼童的我们依旧会自认为划算。尚不顾那块月饼芯上是否沾有她的口水,都争抢着和她进行交换。那时,在我们看来,甜腻的饼芯当然比碎皮壳更好吃。

  有时中秋节之后,秋风一天比一天紧。邻家小丫头还会经常跑去附近食品小店勾起小脚丫打探,询问什么时候“处理”月饼屑,到时好赶去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包。

  昔日岁月,每每佳节一过,甚至还有人被吃进肚里的那一丁点月饼勾出了馋瘾,过完节就忙着跑去食品小店里寻寻觅觅,想买些月饼屑吃。

  一年又一年。中秋又临近,不得不说,饼屑,虽不起眼,甚至早被遗忘,但它真实还原了我们当年凡夫俗子生活画卷。在琐碎中寻找价值,在平凡中拥抱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热读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深读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饼屑
归巢的“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