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刻印的母爱

振东

  □ 振东

  张凤彩,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妇女,她是我的母亲!

  青涩一瞬间,两鬓现白丝,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我离开故土、奔波他乡也快22年了,总想为母亲写点什么,纪念点什么,试图让“历史的长卷”能够给勤劳质朴的母亲也记载点什么,每每提笔,却是思如潮涌、一字难书!

  母亲的早逝,是儿女心里无限的痛!去年,父亲又突然离世,刚刚不惑之年的我,面对冰棺里静躺的父亲、亲人们的含泪诉说、姐姐们的撕心裂肺、妻子的痛心疾首、儿子的懵懂落泪……俨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办丧礼、撰《追忆父亲》、写《父母碑文》、立墓碑修坟,脑海里无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恩情,终身遗憾”的难言之隐。重返工作岗位后,总想以繁重的工作和体育锻炼来一次“超负荷”惩罚,总想在另一个时空见见父亲母亲,即使有白天意念的奢望,夜晚在梦中却很难实现,失去至亲的沉痛竟如穿越云霄山顶的阴霾,紧紧地缠绕在胸怀。我也常常在脑海里叩问:“双亲不在,归途何往?”今年清明,赶赴老家,祭奠二老,告慰先祖,亦是心乱如麻!在高铁站候车之时,逛了一圈徐州特产店,看着沛公酒、小孩酥,想起了母亲“一只桃子留一周”“一块月饼藏米中”也要留给子女,自己却总是“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几年”“半块鱼肉都待家人”的忘我质朴……

  母亲是1951年出生的,比父亲小2岁,有4姊妹2弟弟,在家排行和父亲一样,居为“二姐”。

  母亲吃苦耐劳。在我还未出生时,家里已是7口人,为满足全家人生计,父亲常年奔走南昌、永修等外地做“棺木”、补贴家用,上世纪70年代交通非常不便,一到农忙之时,母亲就“大包大揽”,从针线布绣到农田重农活,母亲都是一人包圆,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既要承担自家“扶梨拉耙”的重农活,还要抽身帮衬年迈的外公家,村里都称赞“好恰架”(当地方言,厉害之意)。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是父母建造新房时,为减少开支,经征求大姐夫一家(办砖窑厂)意见之后,自己动手挖土烧砖,建起了“二层红砖洋楼”。母亲面对生活总是乐观以待、独自承受,长期的生活重压和对自己总是“惜钱如命”的心态,让母亲的身体超负荷运转、难以休养,这也是后来积劳成疾的“病根”。

  母亲待人真诚。“亏可自己吃,福要他人享”,母亲的这一信条,不仅用在对待子女、对待亲戚,也用在对待邻里、朋友,甚至是无依无靠的“不速之客”也都以礼相待。记得小时候,邻村有一名与母亲同岁的心智残疾五保户大叔,外号“鼠孙”,身高1.8米,块大体壮,脖子上长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肉包”,为讨一口吃食经常主动上门“打零工”、帮干活,有时喜欢到处游走、谩骂他人,身体的“异形”时常成为大人“哄骗”小孩的说辞。但每次来到我家门口乞讨时,母亲都不要他干活,而是好言相待、以食赠送,他也因此对我另有“关爱”。记得2000年母亲去世时,他还过来祭拜、流泪。后来,每次碰到他转到家门口,我们都会主动给点烟茶、点心和饭菜,去年父亲去世时“鼠孙”大叔还过来主动干活、点烟敬酒、上香跪拜。

  母亲教育严明。印象里,母亲对我们的言谈举止要求非常严厉,常说的话就是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读书要有读书的样子。我刚上一年级时学校离家距离不到100米,淘气的我经常编理由要回家,被母亲的同龄老师上门“告状”,说是要退钱退学、无力教导。当晚我就被母亲狠揍了一顿,说起读书不认真,从未向我大过声、伸过手的母亲却吼叫了起来,吓得我再也不敢逃学旷课。慢慢地,衣领折翻、腰带扎系、碗筷摆放、上课作业都规规矩矩。后来到新兵连时,我的“板正坐姿”被指导员叫到全中队示范,吃饭鱼骨头的“规矩摆放”被班长点名表扬。回忆军旅中的成长进步,无一不是刻在骨子里那份母亲正身严明教诲的结果。

  母亲知理善良。在那个物产紧张、经济低沉的年代,人口较多的家庭能够吃饱穿暖就是万幸,父亲三兄弟三大家共二十几口人一直“蜗居”在祖上遗传的“棋盘屋”,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小孩打闹不间断,生活中自然少不了“牙齿与舌头”的矛盾,直到1995年前后才逐步有些好转,母亲便劝导父亲提出“分开建房”、各自安家。当时大娘、三婶还有些不理解,感觉这是在“隔亲”“疏远”,父母也主动让步,减少矛盾。然而,近1年的搬家、建房,让本来都满足于“居家种地”的堂哥堂姐们全部“无奈”外出打工,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外财”的输入,使得各自家庭都有了很大变化,曾经“内耗严重”的家人们也“走动起来了”,更亲切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念父母的心情就越为复杂、越为煎熬,每当拿起电话、临近节假……这句话的分量就越显沉重!人死不能复生,唯有将思念深埋心底!有人说,想念逝去的父母,就到老家看一看、走一走,上上坟、烧烧纸,感受一下滚烫烟火替代他们的“轻盈抚摸”;想念逝去的父母,就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儿女,呵护好他们的健康和快乐,过好小家庭当下的平安日子;想念逝去的父母,就做好互帮互助、互勉互励,让曾经一起住过“世界上最奢侈房子”的兄弟姐妹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想念逝去的父母,就把它藏在心里,化悲痛为力量,不断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早读
   第03版:热读
   第04版:热读
   第05版:社区
   第06版:家居周刊
   第07版:家居
   第08版:公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随笔
   第11版:小说
   第12版:浔阳楼
   第14版:方志
   第15版:生活家
   第16版:书架
刻印的母爱
留守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