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小学 刘慧
当第十个春天的童声合唱在音乐教室回响时,我抚摸着琴键上经年累月留下的细微划痕,忽然读懂了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这些深浅交错的印记,恰似孩子们在音乐启蒙路上蹒跚却坚定的足迹——他们用稚嫩的和声教我领悟:审美教育不该是单方面的灌溉,而应是师生共谱的心灵交响。在这十年的教学岁月里,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为依托,将自己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融入到每一堂课中,也见证了许多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唱几首歌那么简单。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低年级课程《动物说话》
在二年级上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中有《动物说话》这一课。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旋律轻快,歌词模仿多种动物的声音。我在教授这一课时,首先通过播放一段森林里各种动物叫声的音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会让学生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接着在节奏训练中,我常常想起爱因斯坦的比喻:“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那些暂时跟不上的孩子,不正是需要我们把“节奏”这个概念转化为生命律动的启蒙吗?当有位小同学总是拍错“汪汪汪,喵喵喵”的地方时,我没有急着纠正她的手掌节奏,而是让她扮演小狗和小猫,在教室里模拟动物们快乐玩耍的场景。“看呀,小狗和小猫在院子里开心地玩耍呢,它们边玩边叫着要回家呢。”慢慢地,她的拍击声开始融入到动物们欢快的游戏节奏中。这让我顿悟: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帮孩子打开感知世界的第六感官。
(二)高年级课程《牧童短笛》
到了四年级,教材中的《牧童短笛》这首钢琴独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导入环节,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作曲家贺绿汀以及其创作背景,让他们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我特意准备了不同演奏版本的视频。当悠扬的旋律从不同的演奏者指尖流淌而出时,孩子们开始自发地讨论:“老师,为什么有的牧童看起来很悠闲,有的却像是在赶路呢?”这个有趣的发问让我惊喜地发现跨学科联系的机会:语文课上他们学过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美术课接触过水墨画的意境。于是我顺势引导:“试着用诗歌或者绘画来表现你听到的《牧童短笛》吧?”瞬间,古诗的韵律和水墨的淡雅在孩子们心中交融碰撞。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我还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创编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为乐曲添加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或者表演元素。有个热爱表演的男孩,他设计了一段牧童骑牛吹笛的情景剧,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个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有人曾问我,在绩效考评盛行的时代坚持美育是否过于理想主义?我总想起敦煌壁画上那些无名的画工——他们穷尽一生在洞窟描绘飞天的飘逸,却从未想过留名青史。音乐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教会孩子用do re mi编织彩虹时,重要的不是他们能否记住某个升号的位置,而是二十年后某个疲惫的黄昏,他们仍会本能地跟着路边的童谣轻轻打拍。
回顾这十年的教学经历,我深深感受到音乐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无比美好的事业。通过具体的教学课例和学生实例,我看到了音乐带给孩子们的巨大影响。在未来,我将继续秉持教育家们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音乐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热爱音乐、懂得欣赏美的学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