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小楠
初夏,我迎着明媚的晨光,怀着向往与崇敬的心情,来到包拯的故居——包公园。
包公园简称包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为纪念这位著名清官,家乡人民自发地在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建了一座祠堂,这是包公祠的最早雏形。
明弘治元年,时任庐州太守的宋克明在此兴建“包公书院”,那是包家后裔及城内一些有声望的大家子弟读书的场所。明嘉靖十八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
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清光绪八年,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2800两白银对包公祠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增添了东西两厢房。随着岁月的增递而渐渐建成今天的包公园:它占地34.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
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一度毁于战火。
我沿着曲折的小路往湖边走去,两边的柳树垂下柔软的枝条,像小姑娘甩着细长的辫子。风拂过柳叶簌簌作响,像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穿过朱红大门,走进包孝肃公祠。包公祠由正殿、东西两厢房、流芳亭、回澜轩、廉泉井、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它位于包河香花墩,其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
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头戴官帽身着朝服,目光如炬凝视前方,果真应了世人那句“人皆称铁面,公真是青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祠堂内陈列着包拯的奏折、书法真迹,还有他任官时的断案故事。祠堂中央的石碑上刻着巨型“廉”字,据说是包拯手书的,摸一摸寓意“廉洁自律”。藏在祠堂后方的小亭子,周围绿植环绕,坐在石凳上听风看景,瞬间就可理解古人的“清心寡欲”之意境。“回澜轩”则以“瓯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包河小岛上还有个小小的池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的小池塘。它有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当年包拯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一天,包拯正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印,久而久之这脚印被世代的雨水浸染而成为近20米,宽近8米的小池塘,人们便称它为脚印塘。
更有趣的是包公祠的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井沿上布满了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廉泉井旁常常围满游客。清光绪二十八年,李鸿章的侄孙、举人李国蘅作《香花墩井亭记》,刻于石碑上。该文记录有位太守喝了包公祠井里的水,头疼不止,原来这个太守是个贪官。人们遂有井水可以判别官员廉洁的传说,专修一亭,名曰“廉泉”,保留至今。
包公祠的东邻为清风阁 ,是个明五暗四共九层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阁旁边的九曲桥横跨湖面,桥边种满柳树,春天柳条拂水,夏天荷花盛开,随便一拍都是江南水墨画。我站在清风阁顶放眼望去,粉墙黛瓦与苍翠古树交相辉映,古今画面依稀交替。
包公园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来组织游线,以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戏剧表演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人格魅力。
游园最后一站是包孝肃公墓园。北宋嘉祐七年,包公去世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包孝肃墓园。
包孝肃墓园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墓区外围有一排石碑,刻着包拯的名言和后人的赞颂诗词。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中央摆放着包拯的棺椁(复制品),棺木内敛包拯遗骨。墙壁上有彩绘壁画,还原了宋代的丧葬文化。“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这句掷地有声的家训,深深影响着包家后人。
午阳正盛,给包园的亭台楼阁镀上了耀眼的金边,我轻轻合上画满记号的游览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