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孝树
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戴山村不仅以古村落闻名,更是一部红色文化史,这座村庄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英勇与壮烈,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1933年6月,在江西永新沙市,湘赣苏区的红8军、独立第12师和红3军团补充师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合编,红十七师就此诞生。师长萧克,政委蔡会文,麾下统领着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三个团,共计4000余人。这支新生的力量,从诞生之初便肩负着为革命事业冲锋陷阵的神圣使命。
彼时,国内革命形势严峻,中央苏区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1933年11月,红十七师与红十六师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要共同北上,执行摧毁南浔铁路、钳制敌军的艰巨任务,以此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南浔铁路作为连接江西南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对国民党军队的物资运输和兵力调配起着关键作用。若能成功摧毁它,将极大地削弱敌军的作战能力,为中央苏区的反 “围剿” 创造有利条件。
1934年1月,萧克计划率领红十七师从安福出发,途经宜春、分宜,前往奉新县九仙汤,与红十六师会合。然而,国民党军早已通过情报网络掌握了红十七师的行军目的,迅速做出部署。他们调动了六十二师的钟光仁旅和朱耀华十八师,妄图在宜丰的花桥一带对红十七师实施夹击,将这支红军力量扼杀在行军途中。
面对敌人的险恶阴谋,萧克师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他当机立断,决定改变原定路线,实施 “掉头斩尾” 的战术。红十七师突然向西进军,巧妙地将敌军引入黄沙一带。在黄沙这片土地上,红十七师利用地形优势,对敌军展开了包抄。尽管红十七师兵力不足5000人,而国民党朱耀华师兵力达万人之众,但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配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红十七师成功战胜了国民党朱耀华师,取得了辉煌的 “黄沙大捷”。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让国民党军队见识到了红军的强大战斗力。
江西宜丰黄沙大捷后,红十六师与红十七师顺利会师,随后继续踏上北上的征程。此时,红军士气高涨,决定乘胜追击,进一步对南浔铁路展开行动。1934年春,萧克率领红17师由湘鄂赣边区挺进赣北岷山革命根据地,目的是牵制国民党政府,积极控制南浔铁路,试图摧毁这条敌军的运输生命线。
萧克将军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这段经历,当时他们经过缜密的战术安排,原计划向马回岭前进。然而,蒋介石敏锐地察觉到了红军的意图,深知南浔铁路的重要性,他绝不容许红军对其进行破坏。于是,蒋介石迅速命令多个旅加固瑞昌至永修的防线,企图干扰红军的行动,将红军消灭在这一区域。尽管面临着敌人坚固的防线和重重阻碍,但红军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战斗。
当部队的前卫队进至戴家山口北侧朱彭村时,与国民党政府军暂编第四旅张连三部意外遭遇。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红17师的指挥员们迅速冷静下来,制定了诱敌伏击的战术。红军战士们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入了预设的伏击圈。当国民党军张连三部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早已埋伏在两侧的红军战士们如神兵天降,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枪声、喊杀声震天动地。
在激烈的战斗中,红17师的战士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他们以精准的枪法和顽强的近战能力,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红17师毙伤国民政府军张连三部400余人,俘虏60余人,缴获步枪300余支,手枪6支,轻重机枪2挺,六零炮1门,子弹10余箱。敌旅长张连三也在战斗中负伤,张连三残部在遭受重创后,只得突围逃往瑞昌县城。这场战斗中,红十七师仅以320余人的精锐兵力,成功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壮举。戴家山伏击战的胜利,不仅展现了红17师战士们的英勇善战,更体现了红军指挥员们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2009年,在“三普”实地调查时,专家们在现场勘查中发现,自戴山水库大坝(原戴山口小平坦)至戴山里约600米的山冲两侧山梁上,线状等高排列着许多堑壕。这些堑壕长2米、宽0.5米、深0.4米、间距2米不等。经过走访当地群众和查证大量史料,最终认定这里就是红17师戴家山伏击战的旧址。这些保存至今的堑壕,宛如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当年那场激烈战斗的故事。
萧克将军带领的红十七师在戴山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不仅重创了敌方,更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戴山村大捷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战斗胜利,它是红军坚毅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展示了在面对强敌时,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化劣势为优势,取得最终的胜利。
境内遗留有抗战时期红十七师的伏击炮台、战壕,这些斑驳的遗迹,虽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顽强地挺立在那里。抚摸着那粗糙的炮台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在这里严阵以待的紧张氛围;凝视着那蜿蜒曲折的战壕,仿佛能看到战士们穿梭其中,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战斗的身影。这些遗迹见证了当年红军在这里战斗的场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