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市双峰小学 李菲
“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给了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灵感,于是他将自己的科普巨著命名为《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以其独特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杰更是以“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16个字高度概括了它的特点。正因其卓越的品质与广泛的影响力,该书也成为了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必读书目。
一、《十万个为什么》内容概览
本书通过四个精彩纷呈的部分引领我们探索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奇妙知识。“房间旅行记”巧妙地引领我们走进熟悉的房间,揭示那些日常物品的奥秘。“灯的故事”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灯的发展史,从古老的油灯到现代的电灯,每一步的演变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时钟的故事”则带领我们走进了钟表的世界,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趣味知识。“书的故事”不仅涵盖了图书、纸张、文字的发展历程,还深刻揭示了这些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飞跃与进步。
二、《十万个为什么》阅读价值
《十万个为什么》堪称科普文学作品的典范,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广泛而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更在于它以文学的描述方式,运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来阐述科学原理,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为了将深奥晦涩的科学原理解释清楚,米·伊林常常借助奇闻趣事、诙谐故事、新奇幻想等进行解说,在他的精心构思下,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也变得清晰明了。同时,伊林擅长运用语言艺术,他坚信“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使得科普作品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意,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同时也把这份热情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此外,这本书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例,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引人深思与感慨。试想,如果威尼斯的玻璃工匠能够坚守初心,不为外界所动,继续留在神秘的慕拉诺岛,或许就能避免那场最终的悲剧。然而,反过来说,若非他们的离岛之举,镜子制造技术是否会被威尼斯人永久地垄断,而不为外界所知呢?再看博特格,因成功研制出洁白细腻的瓷器而被囚禁于城堡之内,直至生命终结都未能重获自由,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遗憾,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三、《十万个为什么》阅读导航
在深入探索这本科普佳作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提供的几种阅读方法,将帮助小读者更好地领略书中的科学魅力。
1.目录猜读。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大部分标题均以问句的形式呈现,尤其在第一部分“房间旅行记”中。诸如“水能炸毁房子吗?”“世界上有透明的铁和不透明的水吗?”“钮扣也会生病?”“瓦罐有哪些亲戚?”……这些充满趣味的问题瞬间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试想,在正式阅读篇章内容时,若能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或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勇敢地做出预测与猜测,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体验!
2.对比阅读。对比阅读的方法,如同一把钥匙,不仅能为我们打开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之门,还能激发我们的思维火花,使阅读之旅变得富有成效且充满探索的乐趣。在米·伊林的笔下,厨房作为生活变迁的缩影,餐具与食物随着时间的流转、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古今对比阅读,能够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又如,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易碎的罐器、瓷器与玻璃时,深入对比它们的制作材料、工艺流程以及历史背景,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我们会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皿,而是各自承载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意义。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对比,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智慧的启迪。
3.补充探读。鉴于本书成书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内容或许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局限,存在某些“过时”或“不准确”之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卡纸制作成一张张个性化的资料卡,一旦遇到疑问,不妨也将它们记录在资料卡上,并随后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进行探究查证。还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有趣、新颖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形成小小资料库,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分析整理与探究,书本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总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深入阅读的科普佳作。它不仅能满足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知识与智慧,共赴一场知识与美的盛宴。